首页 -> 2003年第4期


《蟋蟀》赏析

作者:司敬雪




  M·路易·达美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抒情诗人,生平不详。他这首抒情诗《蟋蟀》(翻译成汉文时被译成了散文形式,但仍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意。)成功地模仿了拉封丹的寓言形式,让家庭的温馨重新浮现在法国诗歌海面上,引人驻足观看、深思。1857年,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将它收入大型抒情诗集《沉思集》中,使其影响更大。1977年,德国现代接受美学创始人汉斯·罗伯特·耀斯在其代表性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将它作为重点进行详细分析,并以附录的形式将全诗收入自己书中,使《蟋蟀》一诗的影响扩大到全世界。
  在这首诗中,蟋蟀的家庭被描绘得充满亲情,温暖又安全。但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却按捺不住好奇,跳上窗台向外张望,意外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作了出逃者,在阳光灿烂的户外尽情唱歌、跳舞。他笑个不停,唱个不停。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可以。但是回忆之神找到了他,让他想起了过去,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家的温馨与安全。他急于想回去,可是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痛苦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这首诗并非传统家庭主题的重复,而是在回溯中加入新的情感因素,使这一温馨的传统主题染上忧伤、绝望的现代色彩。诗的抒情主人公既没站在家庭内,也没站在野外,他似乎是站在房子的墙壁里,既看不清家庭内部,也看不见野外,他只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和过去的回忆想象性地表达对家庭温馨的赞美,告诫贪玩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有让人厌倦的时候,只有家庭的温馨是恒久的,千万别忘了回家的路。这使抒情主人公的表达变得十分苍白可疑,进而使家庭也变得十分苍白可疑。这种效果是诗人M·路易·达美刻意制造的,他表达了诗人对现代性后果——丰富、刺激的物质生活的厌倦,以及由此重新升起的对家庭温馨的依恋,但诗人也明显地感到这种依恋无法获得现实性地满足,温馨的家庭只有在回忆中才可能返回。现代人再也难以回到家中,回到亲情、温暖、安全之中了一这是怎样的忧伤和绝望呵!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