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2003年高考模拟题
作者:王建国 苏景欣
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臧,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臧。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④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赙⑤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候,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论曰:昔楚顷襄王问阳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对曰:“假人不德不责,食人不使不役,亲戚爱之,众人善之。”若乃樊重之折契止讼,其庶几君子之富乎!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与夫爱而畏者,何殊间哉!
(节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
注:①刘伯升: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兄。②更始:刘玄称帝后的年号,也代指刘玄。③驺骑:主驾车马的骑从。④寿张侯:樊宏在建武十五年,受封为寿张侯。⑤赙:用财物助丧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俱(将)兵攻湖阳 将:将领
B世(善)农稼,好货殖 善:认为……好,
C以书(示)百官 示:给……看
D(假)人不德不责 假:不真实
12.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罪,且当在后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①湖阳惶急,未敢杀(之)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①无以彰(其)德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13.下列各句子对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而氏焉,(樊家)为乡里著姓
B 每当朝会,(樊宏)辄迎期先到
C 宗族染其化,(族人)未尝犯法
D临朝乃告(帝),勿令(樊宏)豫到
14.下列全是赞扬樊宏高尚品德的一组是:
①书生不习兵事 ②宏少有志行 ③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
④遗敕薄葬,一无所用
⑤保身全己,岂不乐哉
⑥礼义恩德行于乡里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15.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樊宏祖上受封于樊,因此以樊为姓,樊家也成为当地的望族。
B樊宏认为:棺柩一经下葬,便不宜让后人看到,如果腐烂了,就会伤了孝子的心。
C看到樊宏临终薄葬的遗敕,光武帝也留下书信给百官看,称赞樊宏。
D樊宏告戒弟子:“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能保全身家性命,就是一件乐事。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下列文言中加括号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暴于厅前)。有输租氓(缴租的农夫)见而窃笑。公疑之, 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牛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请简述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陆游《书愤》)
(3)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宋兮辞》)
(4)事不目见耳闻,_________,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诠释(节选)
一种观念,如果仅仅是直观的泛说,而未加以分析,很难形成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易接受和“操作”。对传统文化观念进行现代诠释亦即证明,是我们提倡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如“天人合一”,今天借用,就必须确定“天”与“人”各自的科学含义,否则《艮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苑囿。再如弘扬“忠”、“孝”,离开科学的诠释,也难免会出毛病。
我们的先人提倡“普遍和谐”,但是很难实现;今人依然钟情“普遍和谐”,并努力付诸行动。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在时空两无限中,根本属性是和谐的;一时畸形,事出有因。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斗争恰是一种“正畸矫形”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观念很不少。其中,“内圣外王之道”值得研究。这种说法的原意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完美的地步,社会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内圣外王之道”,始终停留在宣传阶段。古人的“内圣说”,是缺乏约束力的一种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历史已经诠释了经的作用:“内圣”,不可能成为“外王”的充要条件。现代社会面临着种种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它需要科学的管理系统来调节来解决。所以,今天尤不宜再大唱“内圣外王”的高调。这并不是说我们敌视“内圣”甚至要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没有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没有现代的、科学的文化观念的发展。
明了①这一点还不够。回溯历史,中国人“有容乃大”,曾真诚地“吸纳百川”,在唐朝,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佛教文化都请了进来,当时佛经“百十倍”于儒家经典,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萎缩,反而繁荣发展了。现代中国人在②这一点上是不会逊于古人的,而且更讲究科学的态度。
19.第一段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不能视为几何学中的公理”一句,从内容上看,实际有两层意义:(5分)
①□□□□□□□□□□□□□□□□□□□□。(不超过20字)
②□□□□□□□□□□□□□□□□□□□□。(不超过20字)
20.作者提出“今天尤不宜再唱‘内圣外王’的高调”,其原因有两点,(5分)
①从历史方面说是_____________。
②从现实方面说是_____________。
21.文中最后一段中的两个“这一点”分别指代什么? (4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分)
A“普遍和谐”就是指自然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与外是和谐的。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应当继承(接受)、弘扬(操作),不应当摒弃。
C今天提倡“普遍和谐”观念,有助于剔除人在征服自然中的有害因素。
D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科学诠释,体现了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观念。
E宣传“天人合一”的观念,于今有害无益。
六、(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