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房子

作者:梁文福




  2041年
  
  那个象牙色的瓮,一路捧回来,还真有点重。他小心翼翼地把瓮放进书房的最高的柜子里,轻轻地合上柜子的小门。
  他慢慢地说:“爸,还是您有远见。现在人口老化,城里少壮人口少,房产过剩。在您留给我的房产当中,就这份被市场炒卖得价值飙升。今天您的房子成交之后,经纪人和买家,都对我不停道谢,纷纷赞您眼光独到呢。”
  打开电脑,他禁不住重看那曾被他亡父在生前重播了无数次的四十年前的新闻片段。
  
  2001年
  
  面对镜头时,他显得理所当然,甚至流露几分占得先机的得意。电视台记者问他,这些格子价格高昂,永久契约,可以随时自由转售给任何人,包括非公民,发展商概念新颖,作为第一批购买者,有什么话要说?
  他慢慢地说:“我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投资。迟些时候,蔡厝港坟场不是要开始起坟了吗?到时这里的格子一定非常抢手。在新加坡,活人住的房子值得投资,死人住的房子,更要抢先投资。”
  镜头对准他,在他身后,是一个一个装潢精美、充满现代感的他所谓的房子。房子多是空的,也有几个开始安置,不,暂置着骨灰瓮,象牙色的。
  (选自新加坡《新华文学》第55期,略有改动)
  
  [赏析]
  新加坡作家梁文福的小小说《房子》,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耐人寻味。从小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内容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首讽喻的挽歌,一首面对情感的麻木、心灵的枯萎而激愤唱出的无奈挽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发达,在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某种层面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房子。在小小说中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类的最后归宿,象征着传统伦理。我们看到:“他”对亲人情感上的追思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对“死后的房子”作为资本的衡量。这是一个令人辛酸的讽刺,是对现代人在经济压力下和对金钱的追求中以至亲情分崩离析的叹息。更启人深思的是:“他。卖掉的“房子”是由“他爸爸”生前作为投资买下的,我们似乎不应该去仅仅指责“他”一人。由于成交价格不错,“他”还感谢父亲当年“眼光独到”的投资。由此可见,经济利益强大的渗透力,以及它对价值观的冲击是多么可怕。试想,如果我们以后真的无家可归了,那会不会是我们咎由自取呢?
  另外,从表现手法上看,此小小说主要借鉴剧本的写法,以独白和镜头来推进和表现故事,并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推向未来,拓展了文字外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具有了多层次解读的可能。
  (重庆 程先国)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