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四十岁前在家乡隐居苦读,一度住在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后,漫游于江淮吴越之间,最后隐居故里,“白衣终身”,其间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时曾引他作过短期幕僚,一生经历十分单纯。
  孟浩然的主要创作是山水田园诗,其中以五言古诗、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其诗风恬淡孤清,对后世影响很大。
  
  [赏析]
  孟浩然素以五言诗闻名,而《宿建德江》这首五言小诗又是其恬淡孤清诗风的杰出代表。唐宋古诗中不乏表现游子羁旅生活的佳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杜甫居无定处,万里漂泊的惨痛倾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在漫漫长夜对内人的凄苦企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王安石二次拜相途中,既想有所作为,却又思念故里的内心纠葛……较之这些作品,《宿建德江》不论是就其内容还是在表达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诗的首句写景。“移舟泊烟渚”,即移动小舟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这一句表面看似平淡,可以说“淡到看不见诗了”(闻一多语),却又耐人琢磨:诗人为何要“泊”,又为何要泊于“烟渚”处?细细想来只有在日暮时刻的江上才会有这般烟气蒙蒙的景致,原来“烟渚”一词便是暗示当时天笆已晚,且烟气太重,故而诗人沉吟道“日暮客愁新”。这里,“日暮”就是对“烟渚”的诠释、注脚,而“客愁新”则是作者自身真情的流露。其中,一个“愁”字又包含了作者人生的多少沧桑啊!诗人早年隐居家乡,苦读诗书,“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虽身居乡野,却怀揣迫切的出仕愿望。但当年已处不惑之岁的孟浩然虽曾以——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佳句名动京师,终因落第而与仕途无缘,又苦于无人举荐,便只能“白衣终身”了……此时此刻,诗人伫立滚滚东逝的建德江边,感受逝者如斯,怎能不勾起诗人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幽思呢?而这冷月孤舟又为他本已怅惘的内心平添了几多乡愁啊!这里,一个“愁”字所包含的究竟是“不才明主弃”(《岁暮归南山》)后的怨悱与自怜,是“谁能为扬雄”(《田园作》)希冀破灭后的失落与帐惘,还是“白发催年老”(《岁暮归南山》)后的感慨与辛酸?也许兼而有之,此时纷至沓来,—起涌上心头。
  一种闲愁,还可借诗直抒,但这人生所感的无限愁绪,又岂是一两句诗所能倾诉完的呀,于是诗人“欲说还休”,由此宕开一笔,写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寂寞的原野因为空旷而使得水中的明月与人倍感亲近,然而这看似亲近的慰藉却又让人倍增虚无、清冷与孤寂的心境。孟浩然对于山水的描摹虽往往是从平常处着笔,如其所捕捉的物象——旷野、低树、清江等也都是些平常景致,并对之用省净洗练的语言进行描绘,给人一种洗削凡近之感,但其诗意却丝毫不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独臻佳境,自成高格。正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看似单纯写景,似与“客愁新”毫无关系,其实恰是对“客愁新”的阐释,是通过对“愁”的外化与物化,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正如沈德潜所云“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至此,一位在薄烟笼罩的清峭月光下沉吟于孤舟江畔的清高狷介的旅人形象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河北 李哲峰 马晓颖)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