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作者:王焕新
十厘米,温度升高2-5℃。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例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
④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⑤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伞、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12.对第三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水上翻势头减弱或消失,导致海水升温。
B.东南信风变弱或倒转为西风,使海水向东回流。
C.海水升温导致地面升温。
D.海面升高,海温上升,造成人类的灾难。
13.关于“厄尔尼诺”现象,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指南美赤道附近,周期性出现的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B.“厄尔尼诺”和“温室效应”一样,是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
c.它会造成暴雨、洪水、泥石流。
D.它打破正常的良性环流,东南信风倒转为西风。
14.下列对“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句中的“这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厂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B.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
C.东南信风倒转为西风,东太平洋的冷水上翻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
D.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同时,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15.下列对外国科学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这句话的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都是温度升高现象。
B.“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C.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和研究成了研究“温室效应”的突破口。
D.地面的突然异常升温,引起海面升温的异常现象。
第Ⅱ卷(共105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趣太祖更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金木上犯日决胜,友谅走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7.(1) 诗评家认为“横”字是炼字,谈一谈这个字运用的好处。(3分)
(2) 分析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五、补出下面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选作三小题,共3分)
18.①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 。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2题。(18分)
树犹如此
拓夫
悉尼办奥运的时候,我去过一次澳大利亚。印象深刻的是那片土地上的森林。从悉尼到墨尔本,沿海滨公路驱车千里,不时要穿过莽莽林海。游目所至,一片苍翠。有老朽了的树,被风刮倒,就那么横在路边,透出一股沧桑。
那时就想,这些树生在澳洲,真是幸福。
我还留意到,澳大利亚人在城市的每一棵树下,在围着树根的防护圈里,都撒上一层碎木,既透水,又避免扬尘。更重要的是,碎木能散发出一股木头特有的清香,让人即使是在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也能感受到森林的呼吸。
那时又想,第一个想出这个主意的人,生命中一定充满了绿色。
后来有一次见到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他提到对澳大利亚的印象,用八个字作了概括。前四个字是“国无裸土”,后四字不真切了,好像有“人多裸身”的意思。或许是国土绿化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再加上夏季炎热,那里的人喜欢裸着身子,在海风的吹拂下沐浴阳光。
日本人也很注意保护森林,他们宁可花大钱进口木材,也不愿轻易砍伐自家的一棵树。他们用的一次性木筷就是从中国进口的。但日本的森林,却没像澳大利亚那样,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惬意和生机。相反,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正在饱受“森林之苦”——
每年春天,从2月中旬一直到5月初,日本大片大片雪松的花粉,让数百万花粉过敏者苦不堪言。二战以后,日本为了满足建设的需要,大量种植生长快、树体直的雪松。甚至为了多种雪松,不惜把原来的桦树、橡树之类自然生长的树木砍掉。如今,日本几乎整个国家都被雪松所覆盖。
“国”是“无裸土”了,但日本人却无法象澳洲人一样“裸身”,相反,花粉过敏者还要戴上口罩。
面对自然,如果我们不心怀敬畏,而是试图利用自然,去实现某种狭隘的利益,那么,我们注定不能从自然那里获得快乐。
几年前登过一次黄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苍松,峭壁,飞云,日出……“大块文章”,让人百读不厌。
现在才知道,黄山那一处令人流连的“梦笔生花”,“笔”尖上的“花”原来是假的——真的树枯死了,人们弄棵假树,以保全那一处胜景。
心中的诗意和遐思顿时枯萎。
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不久前出版新著,书名就叫《树犹如此》,人树之间,千般联想,百样情怀。每一次,听风雨敲打树叶,仿佛一个声音低吟:“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年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游走红尘,尽管身上沾满俗念,但在心里,家乡村口那一棵古榕,却始终青翠如初。
19.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做到了国无“裸土”,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对此的看法:
①对澳大利亚的看法
②对日本的看法
20.统观全文,说说写假“梦笔生花”的作用。(4分)
21.分析“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深刻含义。(5分)
2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