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诗歌阅读应关注民俗

作者:曹保顺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画廊中,诗歌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中有不少古典诗歌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材料,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进而更好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因此,在诗歌赏析中应关注民俗。
  了解民俗可以消除我们的误解。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古传诵,但诗中的“床”字究竟是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室内卧具或坐具呢?非也。这是因为,古代的农村,一般是聚族而居,在打晒庄稼的禾场上,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水井四周,围以栏杆或篱笆,以免嬉戏的儿童误落井中。这水井的“栏杆或篱笆”便是诗中所谓的“床”。每到黄昏,月亮东升,如在夏季,便有老人在井边纳凉,聚谈;如在秋收之后,男女老少都来井边,欢庆丰收。又如李白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显然,青梅不能长在床上或坐具上。李白此诗的思乡之情,正是面对山头月出,徘徊于人口集中的井栏旁时萌生的。再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咏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的高举和“酒”的酣然,“臣”的担当和“仙”的渴慕,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二元对举,本是古典社会中士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结构。这一切,在李白的身上,都有着精彩而集中的展现。只是俗解往往将“船”解为交通工具,于是李白就变成了将“天子”之“呼”当作耳旁风的、抗旨不遵的一介狂士。这种理解不仅是超历史的,更使身处大一统专制帝国统治之下的李白丧失了由矛盾而深沉的美学深度。况且船是水里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到长安市呢?其实唐代俗语“船”是纽扣,乍听“天子”之“呼”,酒醉的诗人慌张之余系不上扣子,索性衣衫不整,以“仙”自称。“上船”是常态,是士的生活中礼制规范的体现;“不上船”则是特例,是士的自由人格在与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中的境界提升。这样理解杜甫笔下的李白,诗意就完整了。
  了解了民俗可以使我们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动人。有人曾说:“这首诗的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究是怎样一回事。他不说,且教你去领会。”然而,“欲断魂”三字到底应如何“领会”?春雨意象一般直接联系着清新、愉悦的意味,此处却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伤神。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风俗所致。福建《建阳县志》中说:“清明日宜晴恶雨,晴则麦熟棉花熟。”湖南《新天县志》中载:“是日(指清明)宜晴,俗云清明晴,万物成。”又甘肃《宁州志》云:“清明前后,夜雨无麦。”可见,在农人心目中忌讳清明下雨,认为下雨对农作物不利。若对古代村社生活毫无了解,自然无法贴切地从诗中领会唐代农人的心思。读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对曾两度落第的孟郊为何看花时有“春风得意”之感?原来的古时士人的科举入仕,亦有许多讲究。依唐制,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次年春天发榜,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杏园之殊荣。这时牡丹正开,新进士策马赏花,往往狂喜不禁。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唐代崔护清明日游城南庄之事。崔护清明游春到城南,因口渴得村女之杯水。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到城南庄,可那女子却不在了,因此得诗。正因为清明节期间,春暖花开,最适于郊游,所以才有踏青习俗的形成。了解了九九重阳节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才能深刻地理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注民俗还可以从诗歌中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如唐代诗人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情,因此诗中往往透露当时的市井风俗。如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此时上巳日(三月初三)已演变为市民社会单纯踏青春游的节日,此诗不仅记录了都人上巳踊跃游春的繁华场面,而且点染出新型市民人格中热爱生活、肯定生命的昂扬气象。而唐代以后,诗歌的兴趣由贵族阶层转移到平民社会,市井风情在古代诗歌中也有更丰富多姿的展现。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就以赞美的心情歌唱苏州那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再如古典社会的生活大概是男耕女织,各尽本职,但有时候农活较多,所以一般都是全家上阵。清初诗人宋琬的《春日田家》就是写的这种举家忙于农事的平和意味;“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春忙时节终日劳作,晚上稍得休闲,农人们便在户外饮酒闲谈以消疲倦,清代诗人黎简有《村饮》诗“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可谓美景如画。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