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歌声

作者: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面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稼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选自《朱自清抒情散文》)
  
  [赏析]
  
  以歌声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不在少数,独有来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歌声》,久久萦绕于我的心怀,永远在我的心灵上空回响。
  文章起笔,平白晓畅,言简意赅,三言两语,点出何处何歌、引发的何种心理感受。“神迷心醉”,既概述精到,又总领下文。令读者迫切追读,急于晓知其具体内涵。
  交代至此,一般文章的写法,便是描绘歌声,引发感慨。但这篇佳作的高妙之处,却是宕开一笔,不去直接渲染,而是间接刻画。从心灵的感动,写出歌声的艺术魅力。于是,无形的歌声,在作者的笔下,便幻成有形的物象:它是暮春霏霏飘洒的细雨,它是清晨微微吹拂的新风;它润泽脸庞,引起愉悦身心的轻松快感;它吹动衣袂,如同爱人温柔的鼻息。道经雨洗,也越发滑腻可爱。作者为歌心动,沐浴于轻缓的歌声,恰如沐浴于微风细雨,心河溢出的轻松、舒爽、温暖的感觉,通过宇里行问显现出来。
  写过风,写过雨,写过甬道,还不够,作者又将细腻的笔触,伸向花园里的群花。借花之色,写曲之情。“鲜花做着清梦”,赋花以人性,寓花以人情,表现着歌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恬静”、“冷落”、“苦笑”三个饰色的形容词,鲜活地再现出三曲清歌于作者心田撩起的独特感受:或恬静安详,或冷落凄苦,而这种不似先前亮丽的感受,乃是因“歌声销歇”、“赏乐困倦”所致。写完花色,再写花香,以嗅觉喻歌声之妙绝。“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又道出歌声的质朴和纯洁,与文首的“丝竹合唱”音乐的特色正好照应。“新插的秧”、“少壮的麦”、“成荫的柳树”,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则传达出歌声中洋溢着的催人奋进、令人向上的青春气息和活泼之情,写出了感人的歌声所蕴涵的感人的力量。
  本篇散文,其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风格,亦如作者的其他名篇一样。赏读之时,我们的思绪,似山涧竹隐之清泉,汩汩涌出;似欣赏一幅山水卷轴,徐徐展开。通感修辞的运用,让作者不止囿于听觉的角度,领略歌声表露的无穷韵味及昂扬的情绪;也让我们掂量到歌声和文字所隐含的双重之荚的艺术分量。歌声,使作者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嗅,用舌去舐,用心去唱,为歌所有,他的世界,便变成歌声的世界。歌声,给作者的心文以无尽的陶冶和慰藉。
  (江苏 祝杭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