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作者:李 薇 王旭龙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话题作文不限文体,很多考生选择写记叙文,而且在文中借鉴微型小说的写作技巧大获成功者甚多。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聪明的考生发现,微型小说篇幅与高考作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相近,多为千字文,小说作者们融高超艺术性、深刻思想性于千字之内的创作探索正可为考场作文作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成功经验应引起更多面对高考的中学生的重视。
  那么,微型小说有哪些方面值得应试写作借鉴呢?现以微型小说《离别的礼物》为例试加分析。
  一看题目。学生自拟作文题目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视拟题为畏途,随便凑合,只求交差。如写“自信”话题,就以《浅谈自信》、《说“自信”》等为题目;二是只想抓住老师的“眼球”,却忽视了文题统一。像《春花秋月何时了》,借用前人成句,可谓佳题,但文章内容是妈妈冒雨给自己送伞,完全文不对题。再看《离别的礼物》,题目朴实无华,却又并非随便拟定。“离别的礼物”——一床双层毛毯贯穿小说始终,是行文设伏的重要道具。以之为题,平实中见分量。
  二看开头。微型小说因篇幅所限,一般不像长篇小说从容叙述故事的起承峰尾。《离别的礼物》就以突来一笔,带我们越过故事缘起,坐在“老人”身边一头雾水地听他说“这毯子真好”。我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急于探究“那地方”、“离别”是怎么回事。直到第二段、第三段……我们才明白故事前因。——文章开头设置疑念这一笔法,在微型小说创作中屡用屡奏佳效。考场作文如能借用,当令身心俱疲的阅卷老师精神一振。
  三看描写。考场记叙文与微型小说一样,如果只有概述,缺少描写,都会导致失败。《离别的礼物》通过语言、肖像、动作描写,让剧中人物自己表演,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听着“爷爷”“温和”的言语,我们仿佛看到一张苍老慈祥的脸;“爸爸清了清喉咙,吞吞吐吐地说”则活画出一个懦弱无奈的男人;看着“那个脸蛋光得有点刺眼、活像个洋娃娃的女人”,我们自会心生憎恶:文末的“大家都沉默了。好半天,爸爸走到爷爷面前,呆呆的,没有一句话”更无异于一记重锤,敲击我们的心灵。
  四看结构。文似看山不喜平,微型小说与考场作文也不例外。《离别的礼物》开篇只有彼得与爷爷两人静坐谈天,对话与心理描写节奏平缓,但节奏渐渐紧张——后妈要进门,爷爷将离家。爸爸与“那女人”回来,因为离别的礼物——毛毯掀起波澜:“肯定花了不少钱!”“哟,还是一床双层的啊!”之后,矛盾激化:爸爸被“逼得没法只好发火”,“那女人”则“转身要走”,突然,好像滚油中浇入一瓢凉水,彼得一句“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语惊四座。爸爸愣住了,“那女人”愣住了,读者愣住了。随即,老人马上也附和着说“我不需要这么大的毯子”。这时在读者的迷惑中,彼得说:“一层毯子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我们随作者一路,至此方凌绝顶!
  五看结尾。许多考生习惯在文末唱高调:“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人……”其实考场作文篇幅有限,切忌画蛇添足,该结束时就应果断煞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离别的礼物》就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彼得哭了”,“爷爷、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团”这一场景中,小说戛然而止。至于“那女人”此时如何尴尬,老人后来是去是留,全交给读者去想象。考场作文若能写出这样余音绕梁般的结尾,定会使阅卷老师击节叹赏。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希望高中生朋友们细细品味《离别的礼物》之行文妙处,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