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良辰美景 天上人间

作者:刘绍本




  在我们所认识的世界里,有两种“浩瀚无边”:一是历史时光的进程浩瀚无边;一是星球组成的河系空间浩瀚无边。而恰是在这两种浩瀚的交汇点上,产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每年夏历的七月七日这天夜晚,化成牛郎和织女的两颗星座要在天河相会。于是民间就有妇女乞求智巧的活动。七夕这天,便成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又被称为“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小儿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而歌咏七夕的诗词,历来经久不衰,多少名家骚客和民间歌手为描绘这天上人间的良辰美景而尽抒情怀!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便已经收入记录牛郎织女星辰的诗篇。诗见《小雅·大东》:
  ……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跛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全诗共五十六行,这里是节录的八行。反映的是周公东征之后,宗周和诸侯与臣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在诗的后半部以天上的星宿作比喻,显示了宗周的处境。当时的劳苦大众不堪统治者的征役,于是借天辰的形象,发抒怨愤之情,对无用的—上层人士加以讽刺。诗句诉说:天上的银河照人,却只有光而不见影;由上一下二共三星组成的织女星,虽然自卯到酉为昼,每个时辰移位一次共七次,但也是白白移动,终不能织成布帛纹章;同样也由三星组成的明亮的牵牛星在天河之南,与织女星隔岸相对,只是徒有其名,也不能用来驾驶车箱奔驶来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早期的牛郎织女故事可能由星名衍变而来,因为较早记载的文献见于《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到了汉代,便有了《古诗十九首》,其中的第十首,便是歌咏此事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已经成功地描绘了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型,并且借咏牵牛织女隔河相望却不能相会,喻写人世青年男女爱情的间隔。此诗十句之中,有六句用了叠音词,使得诗的语言质朴而又清丽,全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仪表美好而又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诗篇在《古诗十九首》当中也属上乘之作。由此可见,到了汉代,由于民间歌咏诗作的出现,标志着已经初步构造了色彩凄美的牛郎织女故事。
  
  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说已由天上的两颗星辰,加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奇妙幻想,形成了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南北朝时南朝流传的民歌《华山畿》中唱道:
  隔津叹:
  牵牛语织女,
  离洄益河汉。
  其中抒写了牛郎织女遥隔银河,可望不可及的爱恋痛苦。这就与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中的叙述,以及曹丕的《燕歌行》:“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可谓异曲同工。
  下面歌咏七夕的诗篇,可以看出是紧随汉代乐府的韵调抒写的。请看陆士衡的《拟迢迢牵牛星》: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河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跤彼无良缘,皖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沾露。
  诗中较前代诗作已有演进,即细节描写传神,情感抒发酣畅。
  而南朝梁时的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中记有;“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则表明七夕节日当时已经深嵌在每岁的节庆生活之中。据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后来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转引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除,露施几筵,设酒脯实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河鼓(即牵牛)、织女。”并说,如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辉五色,即为二星相会之征侯,人们可拜求,或乞富,或乞寿,或乞子,但不得兼求,大约三年内可得。从中可见举世七夕活动开展的规模与程度。
  
  三
  
  隋唐五代时期的七夕诗作已达到炽热的程度,不仅有对天上两星聚会和人间万众乞巧的记写,而且借此良辰美景尽情抒怀,一吐内心的衷言。隋时薛道衡《豫章行》写道:“当学织女嫁牵牛,莫学姬娥叛夫婿。”在为忠贞的爱情树立样板。而唐时林杰《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以说,在唐诗名家中,几乎都留有精美的七夕诗作,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杜甫、孟浩然、杜牧等人的篇章。如杜甫的《牵牛织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逢。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初到夔地(今重庆奉节),遭际与心境颇不平坦。现录此诗起始的前八句,后两段尚有各十四句。诗中由两星神光难聚,感慨机遇不再,但求神交永驻。到了晚唐,杜牧的七夕诗作流传颇广。他的《秋夕》写得就很别致: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朴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展现一位年轻女子,也许就是位宫女吧,那种孤寂无奈的心情。面对着银烛和秋月辉映着的清冷画屏,拿起轻纱小扇扑赶飞来飞去的萤火虫。玉石台阶前浸透夜色如水,空坐在那里仰看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杜牧写作此诗时,大唐政权已日趋没落。他少年登第,富于才华,国运的危亡萦绕心头,但也只有空寂无奈,济世安邦的雄心壮志只得付诸东流。
  
  四
  
  在宋代的诗词作品里,不乏吟咏七夕的佳作。苏轼的《七夕词》“人生何处不儿嬉,乞与朱楼彩舫。”便极抒尽写佳节之盛。较为有名的词作,要属秦观的《鹊桥仙》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鹊桥仙》真是一曲纯情的恋歌,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特别是词中最后两句,将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另有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女诗人朱淑真收在《断肠诗》集的两首短诗:一为《七夕口占》,一为《七夕》。《七夕口占》是这样写的:
  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
  免俗未能还自笑,金针乞得巧丝归。
  此诗出语新异,兜转得巧,显出诗人才情聪慧,理性明晰而性格通达。历史咏七夕诗,或着眼于风光风情,或着眼于双星际遇,都建立在相信牛郎织女传说的基础上。此诗不然,女诗人对双星传说之有无提出了怀疑,蹊径独辟,出语殊俗。三秋,谓秋季三个月,即整个秋季。灵匹,专指双星。起句平平而叙:长久以来,人世间都认定在整个秋天中,惟七夕这个夜晚是牛女相会之期。对此,诗人却发问道:“万古传闻果是非?”这亘古相沿的传说,究竟是是,还是非?是有,还是无?诗人提出了理性的发问,自有她思想深层的思考。人们因情绪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