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话题作文须强化审题
作者:马凤藻
话题作文的命题有着自己的独特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这些材料以多种形态呈现:故事、寓言、名人名言、生活哲理,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警句、原则等。材料中蕴涵着作文话题的精髓。第二部分是导引词,是命题者对材料的诠释,即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归纳概括材料的主旨和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限制考生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在文章立意、文体、标题、字数、不得抄袭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今年高考话题作文同样也是这种惯用形式。话题材料选自《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故事《智子疑邻》。这则故事通过感情亲疏不同关系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比较完整地提示了命题者采用此材料的真实意图。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较强,能将此材料真正读懂,就可以准确把握话题的核心内容。导引词部分对寓言故事的主旨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明确地指出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十分清楚地向考生指明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密切关系:既可以是前者(感情)影响后者(认知),也可以是后者(认知)不受前者(感情)的影响。接着导引词又一次以设问的句式启发考生:“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的提示,其实就是要求考生的作文必须回答“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注意事项中,除去与往年相同的立意、文体、题目不做限制之外,还特别注明“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这一条是往年所没有的。这就打消了部分考生在话题作文中不敢使用所供材料的顾虑,更显示了命题者对今年高考话题作文开放性的明确意图。
鉴于话题作文的特殊命题形式,摆在考生面前的重要任务是既要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如果阅读能力较低,对材料的主旨、寓意就把握不准:如果分析判断能力较低,对话题的诠释与所供材料的内在联系就理不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与脉络,同时,对话题本身也不能进行准确判断,难以把握作文话题的精髓,势必导致顾此失彼,其作文或“文不对题”,或“偏离题意”。这是今年部分考生的惨痛教训。
第二,对话题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认真分辨话题范围的宽窄,努力从话题的语言表述中把握话题作文的准确题意。
鉴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制约因素增强的趋势,那种认为话题作文可以放松审题要求的看法和主张无形中成为指导高中毕业生备战高考话题作文的错误导向。如果话题作文从制约因素的角度认为1999年和2000年的作文话题限制不多,审题可以放松一些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还勉强成立的话,那么近三年的作文话题仍主张无须审题则是极其有害的。事实上,从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直到今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限制越来越严格,话题范围越来越狭窄,内容要求越来越具体,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备战迎考的高中毕业生,如不提醒他们必须重视话题作文的审题,如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规范的审题训练,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审题训练除去笔者上文提到的提高考生阅读能力,让他们读懂、看清话题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诠释之外,还需要对话题本身进行必要的词语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话题作文的题意。比如今年的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是由两个并列形式的短语构成的。短语“感情亲疏”、所蕴涵的特定内容进行必要阐释,并要求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证或表述。那种只谈一个短语而丢弃另一个短语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是违背二元话题起码写作常识的。
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充分证明,话题的限制越严格,要求越具体,其作文的选材立意范围也就越狭窄,这时如果考生稍一疏忽,放松了认真审题,作文就会“文不对题”或“偏离题意”,其成绩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希望备战2004年高考的广大学子,要以今年部分考生忽视话题作文审题的沉痛教训为鉴戒。
(注:作者系2003年河北省高考语文学科评卷领导组副组长、质检组组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学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