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鉴赏古典诗词要从语言入手

作者:刘起增




  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检测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古代诗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唐代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佳话。因此,我们鉴赏古代诗词必须从透彻地理解语言入手,这确实是最基本的功夫。
  对古代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是对那些最能表达诗人情思的关键字眼进行鉴赏,对最能体现诗词意境的词语进行鉴赏,对含蓄委婉的言词进行鉴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渗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完这首词,令人想到绘画,画家在描绘一个实体时,在创作主旨的指导下,采用烘云托月的渲染手法,逐层加深色彩,最后才突出主体,这叫作点染法。李清照《声声慢》的前十八句用的就是渲染手法,末二句用的是点的手法。通观全词,都是写愁情的。可以说,句句不离愁字,但直到全篇的结尾,此“愁”字方才脱颖而出。一个“愁”字道出了李清照晚年国破家亡的艰难处境,“家亡”之例,历代不乏,人之常有,但“国破”的命运所逢者能有几人?仅仅“家亡”,不一定会把李清照推向绝境,但加上“国破”,对李清照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其内心痛苦的程度比一般断肠人的痛苦要厉害得多,别人的痛苦是单层的,她的痛苦是双重的。
  鉴赏一首古代诗词,应该知道这首诗词画龙点睛的字眼是什么,即最能表达诗人情思的字眼是什么。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
  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 B掠 C袭 D拂
  ②A落 B圆 C明 D上
  ③A傍 B依 C横 D到
  ④A声 B有 C几 D一
  第一句写夏天的夜晚清风徐来。“吹”、“掠”、“袭”三个动词程度不同地表现出风力较强,唯有“拂”最能体现夏天夜晚清风温柔擦面,令人倍感惬意的特征,与“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意境相吻合。
  第二句写夏天夜晚的满天繁星。月明星稀,既然是“繁星满天”,当然用“落”最合常理。再从对仗工整看,“圆”、“明”是形容词,与上句的动词“涨”词性不对;“上”和“落”相比,只有“落”对“涨”最工整。
  第三句写自在停泊于浦口的船只。“到”乃动态,不合“清幽”之境;“傍”、“依”可体现宁静,但运用拟人手法,流露出人间温暖,表达不出“闲适”与“自然”,只有“横”字,表现出船儿随着清风微波自然地停在浦口岸边。
  第四句写夏天夜晚的笛声。诗人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让“闲适”的笛声来衬托夏夜的“清幽”。“声”、“有”不合对仗,“几声”给人以杂乱之感;唯有“一”,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表现笛声简谐,最合“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意境。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是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关键词,鉴赏时不可轻易放过,要透过现象,揭示其言外之意。庭草自绿,黄鹂空鸣,绿得再美,叫得再好,又有谁来欣赏呢?弦外之音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又有谁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呢?诗人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并写下了《蜀相》,是要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托,所以说这弦外之音也包括着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七律之中的“依稀”二字值得揣摩。今年的美景固然像第二句描绘得那样美好,但是与去年相比又不完全相同,因为缺少“同来望月”之人,所以很难美景依旧。这就蒙上了感情色彩。“依稀”二字表达出来的这层意思与前三句发生牵连,把只身一人,登高望远,物是人非的诗意表现得更为充分。
  鉴赏一首古代诗词,应该知道全篇之中的精要在什么地方,即含蓄委婉言词的底蕴是什么。
  鉴赏古代诗词从语言入手,除上述三条最重要的内容之外,还应关注词序变换、词类活用(特别是使动用法)、对仗、互文、省略、并提等古代诗词中的语言现象。
  说到理解古代诗词的语言文字,这问题似乎比较浅易,其实可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对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理解得准确透彻,才能进一步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