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稳中有变,难度增加
作者:孙夫振
但今年的文言文试题也有新的变化,在选文、考查内容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也是成功的尝试,成为今年整套语文试题中的一个亮点。
首先,在选文上,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只选一篇的惯例,第一次涉及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旧唐书·裴矩传》,一篇是《资治通鉴·唐纪八》,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丰富了信息量。
其次,5道客观题中,由原来的3道语言知识题、2道内容分析题,变为2道语言知识题、3道内容分析题,理解内容的题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了语言知识题所占比重,可以说是体现了淡化知识,突出能力的思想。
第三,成功地设计了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命题。高考说明中列入这个考点,已经有多年,但一直没有拟出过恰当的题目。今年的第15题,要求“联系全文”,找出“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该题设计非常巧妙,在叙事完毕之后,再加上一段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论,然后根据这段评论来命题。这就比从单纯的叙事中去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方便,较好地控制了试题的难度。这种“叙事”加“议论”的结构源于去年。那段文言文就是“李广的故事”加“太史公的评论”,只不过是取材于同一部作品而已。可以说这道题是既有继承又创新。虽然这是个新题型,但由于错误项比较明显,因而难度不大。这也是一种慎重稳妥的处理方法。
但是从总体来看,今年试题的难度还是有所加大。难度不在于其新,而在于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一是对词语理解的要求更高,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更细微。11题中“每遇人尽礼”的“遇”,本意是“对待”,“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含有“优待”之意。学生很容易受语境的误导,而直接将“遇”理解为“优待”。12题所考的“焉”字,有多种用法,不易区分,历来争议很多。例如大家都熟悉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一句中的“焉”字,旧语文课本说它是语气助词,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却说它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指‘山’)”。本题C项中的两个“焉”字固然可以理解为一个是语气词(上句),一个是代词(下句),但都理解为语气词也不是不通。如果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知半解,做这样的题就很难得分。
二是要求对内容的理解更准确。例如13题的D项,上句所说的“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可以确定是属于“佞于隋”的表现;而下句“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一句是唐太宗对裴矩的赞扬,虽和“忠于唐”有因果联系,但毕竟不是裴矩“忠于唐”的表现。如果只是笼统地推想,唐太宗赞扬他,正好表现了他“忠于唐”,就会做出与答案不同的判断。
这些都显示,今年的文言文试题,对词语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侧重理解分析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还要有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求的能力层级也更高了。因为2003届毕业生从高一开始所使用的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比以往明显增加了,所以在高考中文言文难度的加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附:文言文试题答案解析
11.C。C选项的“遇”因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12.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此题依然沿袭高考考查虚词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所以,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本,重视课本。
13.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大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14.C。C项裴矩向炀帝献计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15.B。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文言文难度较大,尤其是14、15题。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