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2003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思考

作者:王大赫




  每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是人们议论的对象,因为各自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众说纷纭,那么怎样才能对高考作文试题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我认为,应当有一个站在高考目的这一高度上,统一看问题的标准,根据高考是选拨性考试的特点,和“3+X”考试改革的目的,我认为“三个有助”原则,是评价高考试题的唯一标准。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以下就个人的理解,谈谈今年高考作文试题。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有三道试题:
  全国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为话题写文章,是自1999年“3+X”高考以来的第五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这种题型的推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现在总结起来有五个特点:
  1. 话题作文只限内容的范围,不确定主题,不会出现文章偏离命题者要求的现象,能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话题作文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表现出考生知识面、理解问题的宽窄和深浅。
  3.话题作文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种文体,表达的手法也比较灵活,容易展示考生的个性特点。
  4.话题作文的话题多是学生的热门内容,对于“闭门造车”的语文学习者,是一个很有力的冲击。学习语文,学习写作,一定要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5. 话题作文就是北京所说的“侃大山”,要有得侃,侃得好,侃得生动,这是社会交往的能力。
  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是在总结前几年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大胆创新,对考生的学识、视角和思维,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考查多种能力和素质
  
  “3+X”高考改革的精神实质,是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一话题与近几年的人生价值、道德观念,思维角度有所不同,它涉及到的是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内容,即心理学、哲学的范畴。文章所阐述的认知观点和态度,也是学生在中学教育中,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科学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
  要想写好此篇作文、在能力方面,不仅需要分析、推理、归纳的功能,还需要写作的基本能力(观察、思考、想像、逻辑思维等能力)和写作专门能力(审题、内容选择、结构文章、语言表达等能力)。
  因此,我们说,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给了考生展示能力和素质一个极好的机会。
  
  第二、加大了作文试题的难度。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03年高考作文试题与前几年相比,难度加大了。它所选择的话题内容、角度,固然贴近社会生活,关注人生、联系自我,但是,它是备考考生不太注意的问题,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题材的选择,说理的逻辑,都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和较高的思维水平。
  
  第三、稳中求改
  
  高考,是一个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大事,是联系中学教学和高校教学的纽带,高考的命题工作需要求新,以选拔出真正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改革是主旋律,但是,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需要“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稳中求新”。
  与往年一样,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保持相对的稳定,依然是大家熟悉的话题作文,为降低审题的难度,在要求上,仍旧采用“开放性,灵活性”较大的“三自方针”,即“自选内容、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给作文以最大的“松绑”。诚然,试题还有求改、求进、求新的地方。如话题的内容,与过去不一样了,不是人生的价值,道德观念,也不是人与自然的内容,而是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是素质培养的另一方面。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高了,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认识修养,对“感情”与“认识”做出感性的描写和理性的思考。
  
  第四、还写作的本质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考场作文的大问题。考生为迎合阅卷老师,往往违心地说大话,说假话,不是自己内心的表白,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还写作的本质”,就是要考生言为心声,表露真实的感情,这是高考命题工作者一直探究的问题,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给考生创造一个很好的自由空间,“感情”与“认识”,本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可以联系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等许多方面的情况,试题还提示可以联系与寓言故事“相反的情况”,何况认识知题,又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没有更多的政治色彩,需要的是科学的求实精神,考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和生活阅历,亮出个人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北京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是继2002年以来,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三个作品。第一个是2002年的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的作文;第二个是2003年春季招生的请以“水的联想”为题的命题作文。从上面三个试题可以看出,北京作文的命题思路,逐步脱离全国作文的影响,走自己的道路,作文有如下特点:
  
  第一、加强命题作文试题的启发性
  
  命题作文也叫标题作文,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标题;二是诠意(或“要求”)。标题,就是作文的“题目”,和文章的标题一样,是由词、词组或短句构成,表达完整意思的是“限制型作文”,如“责任”“财富”“转折”……;表达不完整意思的是“半限制型作文”,如“我_____”“XX真_______”……。标题作文的“题目”要求“鲜明”“醒目”“吸引人”能够反映文章的内容、中心、文体、色彩……。将考生带入一个写作的环境,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这是一个质的改变。
  
  第二、带有地区的特色
  
  北京自己单独命题,自然应该更多地体现首都北京自己的地域特色,去年北京作文话题是“规则”,是以在北京举办的韩国世界杯足球赛和中国加入WTO为背景;今年非典在北京闹得厉害,打破了北京人过去一贯平静的生活,人人思想上都受到了震动,从非典所想的问题太多了。命题者在构思高考作文试题时,手法高明,不是直说“非典”,而是取一个选材范围更宽的“转折”(可惜考生写这方面内容的太少了,可能是考生认识不够),当然,考生也可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其它的事情,总之,这样的选题是很宽泛的,谁都有东西写,只是水平不同罢了。
  
  第三、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限制文体是过去命题作文的一个特点,文体的开放,给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充分展示写作的水平。可以写议论文、记叙文,也可以写散文、小小说等。
  北京卷的高考作文试题,也有缺点,就是未能摆脱“成题”的范畴,容易被考生猜到,宿构的机会大,有时不能考出考生临场真正的写作水平。
  上海卷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粗看起来还真叫人棘手,“怪”得很。但是,仔细品味,认真研究,它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21世纪人材要求是:既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朵”是深入专研的基础,如果我们不重视“杂家”的广博知识对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将是最大损失。2003年高考作文试题,反映出上海单独命题思想,及创新思路。
  
  第一、更大的开放,更小的约束
  
  “杂”,是多种多样;混合在一起的意思。可指科技、文化、艺术、思想,也可指感情、事物等;可以写杂而有序,杂而不乱,也可以写杂乱无章,杂七杂八。“杂”,是“专”的对立面,是“博”的近义词,“一元”和“多元”,“泛”和“精”互相矛盾,又相互对立统一,这是多向思维、辩证思维的观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给考生更多的写作空间和思想空间,“杂”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第二、重视文化底蕴、思辩能力的考查
  
  几年来,上海的高考作文试题突出了这一思路。如1992年的“遥望星空”;1999年的“‘回声’的启示”;2002年的“面对大海”,还有今年的“杂”,都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对社会深层次的理解,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第三、反映了上海的地域特点和思想开放精神
  
  上海是我国东方的一颗明珠,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要有一种容纳百川的多元性思想、精神,“杂”,这个作文题,正是这种开放的思想精神的倡导。
  2003年三道高考作文试题,启示我们的教师、考生进一步理解高考命题的原则、思想、思路,从而,克服盲目性,搞好备考的复习工作。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