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分析

作者:孔令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它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以上是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这道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尽管这道题考查的是较高的语文能力,但总体难度控制适中,根据考生的知识储备,如能灵活运用,回答这道试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回答这道试题应该怎么入手呢?
  首先,弄清诗的意思。这首诗的题目是“过香积寺”,这里的“过”不是“经过”,而“探访”的意思,这与已经学过的《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相同。这首诗是写作者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作者初入山中时并不知道为白云所缭绕的山峰间还有古寺深藏。颁联写山中古树葱郁罕无人迹,不知从哪里传出钟鸣之声。颈联写流泉经过高峻的山石发出幽咽之声,深山中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阳光仿佛也带有寒意。这两句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它们在句法上属于倒装句,如能认识到这一点,理解起来会容易些。另外,“危石”是指高峻的山石,“危”作“高”讲。已经学过的“危乎高哉”(《蜀道难》)里的“危”和“高”就是同义连用。尾联借一个佛教典故想像寺内僧人的禅修生活。“薄暮”是傍晚的意思,《岳阳楼记》中有“薄暮冥冥”的句子,与此意同。“潭曲”本指毒龙的窟宅,“空潭曲”即潭曲中已经空无所有,想必是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了。“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这里指世俗欲念。对于一首古诗我们不可能理解到如此详尽的程度,但是从整体上弄清诗的大致意思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把握诗的意境。在理解了诗的字面意思之后,还要进而把握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维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首《过香积寺》也不例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古木,深山、钟声、泉声、青松、古寺等,构成了一幅“山林幽邃,古寺深藏”的图画,这与作者所表达的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感情相谐和,创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对比我们学过的他的另外几首诗,如《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不难看出,它们所创造的意境相类似。反过来说,我们学过的这几首诗对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弄清题干要求。弄清题干要求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这道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这一问比较容易,结合提示中对“诗眼”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再结合我们熟知的关于古诗中讲究炼字的例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着一“闹”字,使整首诗境界全出: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写出了大江南岸的一派春色。“闹”和“绿”在这两句诗中部是“诗眼”。那么可以得出本题中的“诗眼”就应该是“咽”和“冷”。第二问要求对所选“诗眼”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理由。这一问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回答时要“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提示语非常重要,应注意结合整首诗,不能仅就第三联中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精心组织语言。古诗赏析题既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试题要求语言表达要“简要”,这就是说文字量不能太多,但又不能苟简,这就需要精心组织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本题的答案可表述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总之,回答古诗词鉴赏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和诗词知识,读懂古诗词的大致意思,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明确试题的各项提示要求,精心组织好表达语言,这样就会作出满意的答卷,取得理想的成绩。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