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2003年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简评

作者:李凌起




  今年高考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选用的材料仍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当代散文大家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柯灵先生的散文风韵独特,典雅洗练,可谓篇篇皆美文,字字可咀嚼,用这样的文章为阅读材料,可以很好地反映出考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这篇文章长约1250字,文字稍多于往年。从题目设计上看,与往年一样,仍设四题,共18分。四题分别考查了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对作者观点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主旨、章法的分析理解,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等方面的能力。除21题对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应该说其余的题目难度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易于往年。
  今年的试题,在选材和命题上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1.选材注重人文性和教育性,选材注意贴近社会和时代,注意体现课改的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柯灵的这篇散文,的确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乡上情结”中所包的已不仅仅是一种对故乡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蕴了中华民族可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试看今年“非典”时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动人场面,不正是一个有力的注脚吗?
  2.设题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测试目标明确,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表述的方式合理、有效、准确、简洁。这既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又对课堂教学实际也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以21题为例,该题题干是这样表述的:“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了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题干的内容其实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概述了第四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出了思考问题的依据,最后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设问有很好指导与暗示作用,符合现在中学生的实际,符合正常的阅读思维流程,有助于引导考生将思维逐步深化。从本题考查的内容而言,涉及到了文章的内容、主旨、章法等各方面,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近年来在阅读命题上的一个突破。这样的题目也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应引起重视的。
  3.答案注重严谨性与灵活性,忠实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文本的语言材料为出发点,使主观性试题有了一定的客观性标准,但又留给考生一定的发挥余地。比如19题和20题,从设题上就使其答案具有了相对客观的限定,考生必须从第二段和第三段出发,进行归纳和概括。参考答案的设计简洁严密,但对与考生而言则只强调意思正确即可,留给了他们自主组织语言的空间。再如21题,只要把握了结构上对前文的照应,表达上对主旨的深化这两个基本点,考生便有了非常灵活的发挥空间。当然,就当前的教改形势而言,试题答案的开放性还是不够的,比如第22题,是否可以取消选择题的题型,从鉴赏的角度出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从而去考查考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去考查他们的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结合上述分析,今年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可以给我们如下一些启不:
  1.要增强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这种意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根据上下文语意、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意识;二是篇章意识,即从文章的整体思路、结构等大的方面进行分析鉴赏的意识。关于第一点人们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共识,第二点则是我们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显然,今年的第21题在这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要加强阅读思维能力训练。只有掌握了思维规律,才能保证无论平时阅读还是应试做题成竹在胸。思维方式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思维的一般规律是:话题、阐述、结论(抽象思维)或印象、细节、感受(形象思维)。文章就是这个思维规律的反映,古人所谓“起”、“转”、“承”、“合”也就是这个意思。“起”是话题或印象,“合”是结论或感受,“承”“转”就是阐述或细节,这分别反映话题核心矛盾的两个方面,由“承”到“转”就写出了矛盾性质的转变,而文章也正是在这种矛盾性质转变中表现出作者的观点。只有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对这一规律有了深刻感知,分析问题才会更自如,结论也会更深刻。
  3.要加强思维规范和答题规范的训练。从今年的阅卷情况来看,文学作品阅读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思维不够严谨或答题不够规范。如答19题概括不够全面;答20题不能从大处着眼,分类整合答21题找不到合适的思维切入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平时的严格训练入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思维的方法,形成清晰的思维条理,养成合理的答题习惯。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