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的立意“半径”

作者:魏建宽




  “人是感情动物”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判断,而反题“人不是感情的动物,而应该是理智的动物”则是一个价值判断。这一均能成立的矛盾命题的存在,恰好形成了考生作文立意的“半径”,即给定了作文的立意范围。
  由于“人是感情动物”,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人是情感的动物。因为韩非子寓言中的宋人“智子疑人”是完成可以理解的,而且这种宋人式的思维和情感是人所共有的。
  同时,“人不是感情的动物,而应该是理智的动物”,又要求人认知事物的时候,必须以理性克服感情,才能正确地认知事物。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整个宇宙。”
  基于上面的立论,我们再不讨论高考作文材料中的话题——“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就能十分明确地界定这一作文话题的“立意半径”。
  一、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主体,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应该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作文题的说明性文字中,有“我们”、“类似的故事”、“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等词语加以明确提示。
  二、“感情亲疏”的界定不必局限于韩非子的寓言中的所指的血缘关系与邻里之间的亲疏,还可以是集体间的、年龄间的、性别间的、种族间的、民族间的、肤色间的、地域间的、信仰间的、宗教间的、文化间的、国家间的、阶层间的、出身间兄弟间的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疏”。
  三、围绕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构思立意,其重心最后必须落到“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两者的关系上。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文体,这都是立意的重心所在。“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用前文所论及的“情感悖论”来阐述,可表述为:人是感情动物,感情的亲疏必然会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人又应该是理智的动物,人的尊严就体现人能在肯定自身是情感动物的基础上,能运用理性尽可能的去达到或接近对事物的客观而正确的认知。
  四、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冲突,这正是能形成“情感悖论”的原因。但是这个悖论又是人所不能容忍的,因而如何解决这个悖论也是话题作文题中的应有之义,因而也是立意中必须注重的。
  为此,我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他说:“情与知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只是冲突,还有相成的一面。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
  周国平先生首先肯定了“情会蒙蔽知”,这一点我在以上的“情感悖论”的文字中已作了充分的论述。“情也会启迪知”,于我来说,倒是如醍醐灌顶,由此我想到了二战后的德国总理跪拜在亡灵前忏悔的史实。
  德国总理之所以能为死难的犹太人跪拜,除了理智之外,与犹太人纪念馆展出的那触目惊心的史实对他的心灵的及情感的撞击也不无关系。日本的某些二战老兵选择“终战纪念日”(8月15日,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战败投降日)参拜靖国神社、列队游行,也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一个日子,能从情感上更深地强化大和民族中那份“精忠报国”的情结。当然日本老兵的“情感启迪知”中的“启迪”只能是加引号的,是全世界和平爱好者所唾弃的。
  因此,要解决情感悖论,运用理性是必须的。同时在如何运用理性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使感情为我们人类的理性服务,若能如此,还能帮助我们人类正确地认知事物。
  显然,周国平先生的“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中的“启迪”,也是以“人应该和能够成为理性的动物”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个有着世仇的家族,在一对年青恋人的死亡悲剧的情感撞击下能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达到和解。假如人不具有理性,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又有何作用?鲁迅所说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有何审美和认知价值?
  最后,我要说的是,周国平先生的“情不仅蒙蔽知,也启迪知”的认知,不是一般人的认知所能到达的。考生如果能从这一点开掘立意,就属于“立意新颖、深刻”了,也就能更深地拓展开自己的“立意半径”,作文也就能更加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