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弹响没有琴弦的竖琴(二)

作者:黄荣华




  四、没有琴弦的竖琴
  
  很早的时候,诗人手中便消失了缪斯的琴弦,但他仍然可以弹奏出如希腊神话女祭司教给荷马的“甜美而光辉的诗歌”来。诗人弹奏诗歌的工具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是诗人弹奏的没有琴弦的竖琴。这也正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这种独特性是由诗的根本特性决定的。诗的抒情、想像、音乐三性,要求诗的语言不是叙述性,而是抒情性;不是写实,而是幻想;不是如话的散文风,而有如乐的韵调,这在抒情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我们以何其芳的《欢乐》为例,略作说明。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芳笛?
  还是从籁籁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人,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1.抒情性。《欢乐》所抒之情是对“欢乐”深婉的渴望,诗人的语言便在这一渴望之情的驱策下,深情地流出。诗作的语言好像也有一点叙事特征,如“从籁籁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但诗人并不是想用这一句子来叙述一件什么事,来叙述一种声音的变化,而是要借此来表现.“渴望”的欢乐的声音,借这一声音来传达诗人的“欢乐”情怀,从抒情的方式看,诗歌语言除少量直抒胸臆外,多是借助意象来完成。
  2.想像力。应该说,想像越丰富,越新奇,就越有诗味,因为它造就了丰富、新奇的意象。在《欢乐》中,何其芳展开想像的翅膀,以“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等十几个意象来表现渴望的欢乐,正是丰富而新奇。
  想像的最大特征,就是“化无为有”。莎士比亚说:“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欢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像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像“欢乐”,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心情,何其芳却通过想像赋予它以“颜色”(视觉形象)、“声音”(听觉形象),借“温情的手”与“爱怜的眼光”(视觉与触觉形象的综合)来传达。
  3.韵律美。韵律是诗歌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它是指诗人对语言形式的自觉追求,如押韵、句式选择、段落选择、音调平仄选择等。《欢乐》不仅有韵脚,如“嘴”与“水”等;有精到的句式,如问句、对偶句等;还有段落选择、音调平仄选择。
  这三点是从诗歌特性出发而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要求。若单就诗歌语言而言,“高度浓缩”则是它的最高要求,抒情、想像、音乐都“浓缩”在最简约的语言中。这种“浓缩”就是以最小的空间求取最大的容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如《欢乐》最后一节中,那句“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特别是“盲人的目”几个字非常精当的写出“我”对欢乐的渴望。诗歌语言的这种高度“浓缩”,往往使诗作中的某个字获得“一字千钧”之效。
  
  五、诗歌欣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诗是一个不老的经验
  诗歌欣赏其实是诗的二度创造。优秀的诗作,都是一个不老的经验。任何欣赏者面对这个“经验”,都会被唤取某些经验,从而依此“经验”而创造出一首与之相应的“新诗”。如欣赏者读到《甜蜜的复仇》这首诗时,都会由自己的经验而产生一首与之相应的“复仇”——
  把你的影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至少,你心中的“影子”是绝对地与他者不同的。
  2.寻找一个最佳的视角
  诗歌的创作与品读,都有一个视角问题。写作者选择了一个好视角,就能较好地把写作材料统摄起来,为要表达的情感寻到最佳的中介。
  顾城的《一代人》,选择“黑眼寻找光明”这一视角,来表现一代人的寻找与追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康河从黄昏到星辉这一时间段为写作的流动时间。
  读者解读诗作,若能发现诗作的写作视角,就能帮助读者进入诗作,理解诗作,体验诗人化入诗作中的情感与理趣,感受诗人融入诗作中的诗魂之灵与诗心之跳。
  3.挖掘最个人化的生活体验
  个人化的生活体验进入作品中,可以使你的创作走向独一无二。尤其是这种体验与人生的普遍经验深度结合之后,就会使作品成为不朽的经典。任何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个体体验与人生的普遍经验深度结合的典范。李白的诗作,杜甫的诗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小说……无不是如此。
  4.细节(叙述)的呈现
  细节是文学作品力量呈现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许多成功之作都是非常巧妙地运用细节的。中国古代诗歌像杜甫的“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现代诗如王家新的诗句“道路两侧蒙霜的芳草灿烂”。细节是诗人洞察与敏感的体现,诗人独特体验的体现。
  5.感性语言带来的诗性质感——思考与感觉结合,呈现语言的潜能与力量
  富有感性的语言就像某种物质一样,可能被人触摸到。它体现的是一个诗人的感受力的深度。里尔克写豹的“目光”时这样说:被铁栏“缠得这般疲倦”。塔可夫斯基有这样的诗句:“雨下个不停,而且有点晚/枝桠冷缩,雨珠滴不完……”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经历使人“冷缩”的一切。
  6.空白感带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空白感是所有伟大作品的本质。生活是喧嚣的,诗歌教会我们沉默。沉默是一切成功之作的共同特征之一。
  王家新《冬天的诗》:“城里的朋友来了,来到乡下欣赏雪景。就在这里住下吧,不仅看进放的晚霞,也和我们一起倾听——那起于夜半的、在你我灵魂的裂隙中的呼唤的西北风……”
  7.诗不是理念的直白表述
  诗不是脱离人生的艺术,它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如前所述诗人的个性化生活的发掘与诗歌特征的结合,产生了诗。《再别康桥》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自由、民主、唯美)的“寻梦者”个性化生活与诗歌艺术的高度结晶。但诗歌绝不是生活理念的直白陈述,如果作者这样写:“康桥,我的精神皈依之所/康桥,我美丽的桥/康桥,我自由的向往/康桥,我们再见吧”,那就不是诗了。
  诗是艺术,不是工艺。诗是诗人的精神寓所,不是华丽的语言空壳。尼采说:“他们在挖掘,不过他们挖掘出的都是他们自己埋进去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不能写得太像诗,不能玩艺术,诗的艺术是诗人在自然写作状态下自然完成的。
  经典之作,都有一个圆形的艺术结构。它就是具有这样的艺术力量——从那方面去欣赏,你都能获得艺术的满足且没有遗憾。因此,任何一位诗评者都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特征出发,对这首诗做出自己独特的诗性描述。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