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对策

作者:李凌起




  现代文阅读(第五大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本题一直是全卷各题目中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考试中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中考生的“伤心岭”。
  
  一、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
  
  从近年的试题来看,高考命题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的,把握这些规律,对整体认识这一部分试题,制定相应的复习对策是大有帮助的。
  
  1.选文特点
  近年来高考选文突出体现以上特点:①选文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适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审美取向,又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厚重、大气,文化内涵丰富,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长城》(2000年)《话说知音》(2002)《乡土情结》(2003)。③选文都具有含蓄之美,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长城》、《门》,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长城》《话说知音》《乡土情结》三文的结尾。④选文都文笔优美,注重审美性和人文性,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2001年春季招生试题《黄土》、2002年《话说知音》、2003年的《乡土情结》都可称典范。命题专家也曾坦言“加强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考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极大张扬”。
  
  2.命题的设计原则
  这—‘部分的命题设计通常遵循以下五条原则: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J顷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题型稳定、整齐,先是简答,最后是多项选择(现在也有一种将多项选择也化为简答形式的呼声)。
  
  3.命题的基本角度
  命题的角度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③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二、强化六项基础能力,掌握相应方法
  
  在把握命题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我们要针对性地强化解题过程中的六种相关联的基本能力,并掌握相应的基本方法,这是搞好这一部分复习的根本。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考场上的时间压力,使我们不可能像平时那样从容地去刘’文章的每个细节详加揣摩,而实践证明,“因题读文”又常常导致对文章理解的片面、不准确、不深刻,甚至会是误解,这是阅读的大忌。在“加强文本阅读的整体性综合”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明确趋势的情况下,提高这两种能力更成为提高解题水平的基本前提。
  提高这两种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沦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今年《乡土情结》一文的最后一段议论,即是揭示全篇主旨之处。
  (2)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联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旨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是文中负载主要信息的语句,一般包含在如下句中;①指示语。文中专门告诉你文章对象的句子。如告诉时间空间范围的时空指示语。②概括语。揭示层次,指示文章内容的句子。③情态语。表情态基调的句子。
  
  2.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审题在回答问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2002年试卷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大多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了俞伯牙琴声的特点这一要点,因此4分的题只能得2分。如果认真读一下题干的前半部分一“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就会发现这句话暗含着俞伯牙的琴声如何这样的信息,而这一点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如果其琴声一般,普通人都能听懂,还会因遇到知音而“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吗?所以全面审题,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一般而言,形成全面审题的能力要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2)明确答题方向。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4)确定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阅读区间确认能力,是在审题基础之上对文章相关内容的一种分析认知能力,它是以审题的全面、准确、到位和对文章精确的整体认知为前提的。这里的“区间”,是指回答特定问题时所必须依据的文体材料的大致范围,区间确定的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决定了答题的质量。如2000年试卷第21题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其答案的三个要点正好就是三个有并列关系的段落。再如2002年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题干中的话所处的相关区间是文章的第3段,根据第3段结尾的内容即能总结出答案。
  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整体性综合的背景下,阅读区间的确认能力就显得更为突出。这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扫描和综合性思考,需要审题的高精度,避免区间确定的片面性,不能关注一点不计其余。这才能不会因丢点而失分。今年的第21题显然就不能仅将阅读区间锁定在第四段,其答案要从全篇去寻求。
  
  3.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