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诗歌鉴赏训练的新着力点

作者:曹 阳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越来越体现小诗歌鉴赏的本色,过去那种诗歌鉴赏考查题型已难觅踪影,因此可说高考诗歌鉴赏题已趋成熟:今后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八个字来加以慨括,那就是“层级、张力、领悟、分析”。前两个词是针对试题特点说的,后两个词是就考查内容或是说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而说的。我们的诗歌鉴赏训练也应相应调整着力点,在以往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加大训练的力度。
  先说“层级”。所谓“层级”,是说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彼此问有层进关系、如果一道题里面有两问的话,那么前面一问和后面的一问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似乎互不相干,而是紧密相连,前面的解答往往是后面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面的解答也往往是前面解答的跃进或深入。过去高号试歌鉴赏题的设计看不出明显的层级性,例如1999年高考的8,9两题: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薛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很明显,第8小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最后一问是考查对诗人情怀的把握。而第9小题考查对意境的理解,这道题各考一个方面的能力,彼此虽有联系,但是不那么紧密。让我们再看看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第17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涛简要赏析。
  这道题有两问,这两问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二者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前一问的解答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的解答是前一问解答的深入或展开。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今后高考试题的两问都会如此围绕着同一个问题,但是今后高考的诗歌鉴赏题肯定会凸显两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尤其是凸显两问之间的层级关系。
  再说“张力”。“张力”的原意是拉动力,在这里的意思是带动力,这种力度会带动今后的诗歌教学向深层次发展。第一问“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已颇有考查力度,第二问紧承第一问又问了“为什么”,力度明显陡增。什么是“诗眼”?“诗眼”是传神之所在,它显示全诗的意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抓住了诗眼,本身就说明阅读者已经把握了全诗的中心,领略了全诗的最精彩处。能够抓准诗眼已经不易,再能回答“为什么”尤为不易。按照试卷所供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这个答案的要求并不高,实际上就是解释作者为什么用“咽”、“冷”这两个词,并没有要求进一步解释这两个词为什么够得上“诗眼”的地位。实际上,这两个字传神的表达了作者对香积寺的由不识到识。前四句“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说“不识”,为什么“不识”呢?这就要由“咽”,“冷”这两个诗眼来解释了: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这样的环境特点,自然很难为人所识。后四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是对香积寺的“识”,既抓住了香积寺外在的“幽僻冷寂”的特点,也抓住了香积寺“安禅制毒龙”的神韵。没有“幽僻冷寂”,怎能“安禅制毒龙”呢?所以又要由“咽”,“冷”这两个诗眼来解释由来。这些,决不是一般的阅读可以解决的,在考场中尤为不易。所以说今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很有张力。
  再说说“领悟,分析”。这两个词反映了考查内容的变化和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新要求。一般来说,领略到某个词语的妙处,把握住诗歌的意境等等,都不再是“初步鉴赏能力”了,而是较高鉴赏能力的体现。因为诗眼的所在,是以一字为了巧的。一个“咽”字,仿佛闻人之低泣,何等鲜活!一个“冷”字,实际上运用了适感,用触觉表现视觉。如果读不出来,就难以找到这两个字是诗眼,更难分析出“为什么”。而这一切,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悟性。现在的题由过去的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简答题,可用的提示少了,主要靠自己的悟性来解决问题。悟性是诗歌鉴赏能力的体现,是鉴赏训练的结果。
  最后说说“分析”。诗歌鉴赏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这种题型变化,加大了“分析”的重量。过去或许还可以猜一猜,现在是真刀实枪。过去做选择题时不要求展示思维的过程,现在不展示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的作答就是思维过程的展现。过去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作答,现在还要让别人明白,也就是必须把自己知道的明明白白表达出来,让别人也知道,也信服,这就不容易了。过去的选择题非此即彼没商量,现在允许你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只要能够合情合理,赏析得恰当就都给分。过去只要一个最后结论,现在则把观点和阐述分开来,仅仅观点对,阐述不出来或阐述不对照样扣分。这是真真切切、货真价实的鉴赏了。
  基于以上新变化,诗歌鉴赏训练的新着力点应该是什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要实行一个转变,把过去的“初步鉴赏能力”的“初步”二字去掉,向《考试说明》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靠拢,还古典诗歌鉴赏的本色。两个“重视”:一个是要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训练,不靠玩弄术语,不搞浮光掠影,不搞猜题押宝。另一个是要重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能肚里有货吐不出来。这就是我们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新着力点。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