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雷雨前的较量

作者:李建东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官僚家庭。童年的曹禺常随家人出入于剧院,家庭环境培育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曹禺完成了处女作《雷雨》。这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杰作。剧本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与此相联系,剧本还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凄惨命运,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旧的社会制度的罪恶。
  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使周朴园较早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由一个封建家族中的纨绔子弟,转化成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的封建性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展现的:他要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是以摧残和牺牲其他家庭成员的意志和自由作为代价的。比如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就深刻地暴露了这个所谓“仁厚”、“正直”的社会上的“好人物”的伪善面目和卑污灵魂。侍萍是一个有着纯朴而善良灵魂的劳苦妇女的形象。三十年前,她被周朴园始乱终弃,尔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苦难挣扎,体现了无比坚韧的生活耐力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坚决不让女儿在富人家做仆女,她撕毁五千元支票,拒绝魔鬼的“忏悔”,又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生命的尊严感和内心深处蕴蓄着对生活不公平的仇恨和反抗。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就是《雷雨》第二幕的片断。三十年来,遭受屈辱而性格倔强的侍萍,一直远离故乡,就是为了逃避这不公的“命”。在她朴素的头脑里这是唯一的反抗手段、但是她万没有想到,她此时此身正站在三十年来极力躲避又令她不堪回首的周家。这是午饭后,雷雨前,周朴园与侍萍邂逅相遇的一次精神较量。
  此时的“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幕启提示已将人物出场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烘托出来。周朴园上场,以找旧式雨衣,而与不速之客鲁侍萍开始交锋,当周朴园看到这个“陌生”的下人关窗的动作时,似乎勾起他尘封已久的记忆,蓦然问道:“你——你贵姓?”侍萍答:“我姓鲁”。这是周朴园的第一次紧张,可能更多是无意识的。紧接着是周朴园与这位“无锡老乡”打听实际上就是侍萍本人的“姓梅的”小姐,当侍萍满含悲愤地详述“梅姑娘”投河自尽的悲剧时,周朴园忽然第二次紧张,直问:“你姓什么?”侍萍答:“我姓鲁,老爷”。周朴园第二次放松。实际上如他追问下去,可能戏剧冲突便到此结束。而不可遏制的侍萍,继续叙述“梅姑娘”死后余生的颠沛生活,因过于细腻和详细,又引起周朴园的第二次紧张,追问道:“你是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哦”。第三次化解。往下的周朴园似乎对“梅姑娘”的命运已不感兴趣,只是要求转告四凤,叫她把樟木箱子里的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这为沉闷的剧情注入新机,本场高潮即将出现。旧情新恨的侍萍说出周朴园想要的正是那件“在右袖襟烧破的窟窿上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的”。这时的周朴园已经完全肯定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他无情抛弃了并认为已经死去的侍萍。这是第四次紧张。但紧接而来的则是:“你是来干什么的?”“谁指使你来的?”“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可以说一句比一句紧迫,一句比一句撕下他所谓“忏悔”的假面具,以把侍萍及其知情者彻底排除为目的。
  再看待萍,在对曾经害过她的周朴园,除了悲愤之外,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残存的感情,在周公馆,她向周朴园详述三十年前的旧事,以及周朴园所不知道的她之后的悲惨生活。特别当周朴园问到樟木箱子里的旧衬衣时,侍萍竟脱口说出:“老爷你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你要哪一件?”引起周朴园的怀疑,当侍萍说小旧衬衣袖襟上的梅花之时,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违背了她要逃脱命运,违背了决不与仇人周朴园相见的誓言,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矛盾,但细分析之,又符合侍萍的性格特征。她的善良、重情与刚强、果断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悲苦中,她流露了完全可以理解的怀旧情绪。她愈是柔弱,愈是怀旧,愈是衬托周朴园知情之后的寡情薄义与虚伪阴鸷。那么,怎么理解周朴园留着侍萍曾用过的家具,并保留着侍萍做月子时害怕开窗的习惯呢?表面看来,这是老年周朴园年轻时做出荒唐事的忏悔,似乎也是善的一面的折光。但这种忏悔意识一旦与他个人的亲身利益发生冲突,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撕毁所谓忏悔的假面,而露出自私残忍的真面目。在这一次较量面前,柔弱无依的鲁侍萍再次落到一个丈夫、女儿被辞退、儿子被打的惨况。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周萍也不能相认,当哭喊了一声:“你是萍……”时,也赶忙用“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来搪塞。
  《雷雨》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手法,把经历三十年的事件浓缩在一天之内展现,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的集中和艺术概括,使整个剧情紧张、强烈、紧凑。特别是通过偶然性情节,表现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必然性内容、如四风重蹈侍萍三十年前不幸遭遇的覆辙是偶然的;侍萍为寻女而重人周公馆是偶然的,但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遭受悲苦命运则是必然的。只有在这偶然与必然的交汇映衬中,才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意义,从而更充分揭示戏剧的主题。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