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1]

作者:李 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 皆以老、佛为异端[2],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3];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日“圣则吾不能”[4],是居谦也[5]。其曰“攻乎异端”[6],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7],父师沿袭而涌之,小子蒙聋而听之[8]。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9],不自知也。不日“徒诵其言”,而日“已知其人”[10];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日“知之为知之”[11]。至今日,虽有目[12],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13]?亦从众耳[14]。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15],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1月第1版)
  [注释]
  [1]本文选自《续焚书》卷四。李贽辞官后移居麻城,本文即写于此。芝佛院位于麻城以东约三十里处的龙潭湖畔,为李贽长达十余年的讲学著述之所。
  [2]老:奉指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这里指道教。佛:这里指佛教。异端:指儒家以外的思想派别。
  [3]儒先:儒家前辈。此处特指宋明理学家。
  [4]圣则吾不能:《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倦而教不厌也。’”
  [5]居谦:表示谦虚。
  [6]攻乎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所言“异端”,与“老、佛”本无关,而为后世俗儒曲解。
  [7]亿度:臆度,即猜想。“亿”,假借为“臆”,猜测。
  [8]蒙聋:即朦胧。
  [9]律:规则。
  [10]《孟子·万章下》:“诵其诗,渎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李贽这里的“‘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指那些俗儒只是背诵了孔子的话,却说已经了解他这个人了这样的情况。
  [11]《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李贽这里的“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指那些俗儒不承认硬要不懂装懂,却说懂得就是懂得。
  [12]目:借指明辨是非的能力。
  [13]敢谓:岂敢讲。自谦之辞。
  [14]从众:追随一般人之后。“从众”,也是孔子之言。
  [15]圣之:圣,句词的意动用法。圣之,以之为圣。事:侍奉。这里指供奉孔子像。
  
  [作者简介]
  李贽(1527~1602),原姓林,初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秃翁。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历任共城教谕、礼部事务,南京刑部员外郎等小官,官终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辞官,寓居湖北黄安,旋移至麻城著书讲学。李贽是晚明一位具有鲜明叛逆性格的思想家,敢于抨击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也因此被封建统治集团目为异端。万历三十年年初,在通州(今属北京市通州区)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被捕入狱,是年三月十五日,自刎而死,终年七十六岁。
  李贽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理论家,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童心说”,反对文学创作中复古摹拟的流弊,主张思想解放和独创,提倡文学应该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关注百姓生活。除此以外,李贽还是小说、戏曲的大力提倡者,他将《水浒传》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水浒传》乃“圣贤”“发愤之作”。李贽曾评点《水浒传》,推进了评点这一批评方式的普及与发展。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明灯道古录》等。
  
  [译文]
  人人都把孔子当作大圣人,我也把他当作大圣人;都把道教和佛教当作异端,我也把他们当作异端,人人都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与异端啊,这是因为他们从父辈,老师那里所听到的(关于大圣与异端)教育熟了的缘故;父辈和老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与异端啊,这是因为他们从儒家前辈那里所听到的(关于大圣与异端)教育熟了的缘故;儒家前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与异端啊,这是因为孔子有(讲到大圣与异端)这样的话。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这是(他)谦虚罢了。孔子说“讨伐异端”,这(里讲的异端)就一定是道教与佛教了。
  儒家前辈(根据)猜想来谈论大圣与异端,(可是)父辈和老师却沿袭了(儒家前辈的)说法来背诵、讲述,小孩子也就迷迷糊糊地听信了他们的话。众人都这么说,没法击破它;长时间都是(专门)一个规矩,(人们)不会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些假道学们)不说“只是背下了孔子说过的话”,却说“都已经了解他这个人了”;不说“硬要不懂装懂”,却说“懂得就是懂得”。到今天,即使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啊!
  我是什么人呀,岂敢讲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是追随在一般人的后面吧、既然跟随大家把孔子当作圣人,也就跟着大家来供奉孔子像吧,因此,我也就随着大家在芝佛院供奉孔子像。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