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桃花扇底送南朝
作者:陆精康
祟祯十六年(1643)三月,“书剑飘零,归家无日”(《访翠》)的复社公子侯方域访翠媚香楼,得遇歌伎李香君。双方情投意合一见钟情。媚香楼教曲琴师苏昆生以同乡之谊,劝侯方域梳栊李香君。经杨龙友、苏昆生缀合,候、李成亲。侯方域以白纱宫扇一柄,赠李香君“永为订盟之物”。且题诗扇上云:“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循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眠香》)侯方域囊中羞涩身无余物,以宫扇一柄相赠,这柄白纱宫扇遂成侯、李爱情之信物。
八月,在武昌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欲东下就粮。因左良玉由侯方域之父侯恂识拔卒伍,左、侯交情匪浅,杨龙友受命请侯方域修书退兵,侯方域欣然修札,请柳敬亭送往武昌,劝阻了左良玉进军。不意事为阉党阮大铖侦知,反以“左兵之来,实有暗里勾之者”(《辞院》)这一莫须有之罪诬陷侯方域,幸得杨龙友暗中报信,侯方域乃投其父门生史可法麾下避祸。“人生聚散事难论,酒尽歌终被尚温。独照花枝眠不隐,来朝风雨掩重门。”(同上)侯李就此风流云散。“香君自侯郎去后,全志守节不肯下楼。”(《守楼》)人行扇在,李香君独守空楼睹扇思人曦嘘不已。
祟祯十七年(1644)三月,惊天动地的“甲申之变”发生,明王朝覆灭。四月,凤阳督抚马士英、兵部尚书史可法等迎立福乇于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朝廷。弘光光政权很快落人马士英控制之中,史可法被排挤至扬州督师,侯方域随往行辕。攀附马士英的阮大铖追捕侯方域不得,乃对李香君疯狂迫害。十月,阮大铖假杨龙友之手逼李香君嫁马士英亲戚漕抚田仰作妾。李香君誓死不从,“倒地撞头晕卧”(《守楼》),血染诗扇。养母李贞丽冒名代嫁,李香君方逃过一劫。李香君之刚烈性情,令苏昆生深受感动。恰逢杨龙友前来探望,苏昆生乃“采摘盆草,扭取鲜汁”,由杨龙友就“几点血痕”,“添些枝叶”,点染成“折枝桃花”(《寄扇》)。染“美人之血痕”,成“扇面之桃花”,此出中的“桃花扇”遂成侯、李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历此一番变故,李香君思念侯方域之心倍切,乃以扇代书,拜托苏昆生将桃花扇转交侯方域。“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扇”(《寄扇》),苏昆生慨然受托,至扬州一带寻访侯公子。弘光元年(1645)正月,苏昆生辗转至黄河岸,被溃兵推人黄河滚滚波涛之中。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性命垂危之际,苏昆生“横流没肩,高擎诗扇”(《逢舟》),舍命保全了侯、李定情之物。卓遇遭田仰委弃的李贞丽相救,苏昆生得以生还。又于黄河舟中邂逅逃难归乡的侯方域,侯方域见扇知情,为李香君一片真情感动万分。苏、侯遂汁议返回南京寻找李香君。
三月,苏、侯至南京。侯方域重访秦淮旧院,已人去楼空。原来,自苏昆生去后,李香君复遭阮大铖迫害,刚烈不屈怒斥权奸,此时已人选宫中充作优伶。“美人公子飘零尽,一树桃花似往年。”(《题画》)侯方域面对三月桃花,零落妆楼,抚摸手中宫扇,热泪潸潸而下。在蔡益所书局,侯方域重逢复社文友,不意被新任兵部侍郎阮大铖公报私仇一网收捉打入狱中。
五月,阮大铖弃守江防,清兵渡江,弘光朝覆灭。其时,南京一片混乱,侯,李乱中分别逃生。苏昆生至监狱寻访侯方域不遇,乃至旧院,巧遇白宫中逃出的李香君。“行路难时泪满腮,飘蓬断梗出城来”(《逃难》),师徒二人只得前往南京城东栖霞山避乱。六月,苏昆生带李香君至葆真观,为庵主卞玉京收容。与此同时,侯方域亦自狱中逃逸,随老赞礼,柳敬亭避乱栖霞山采真观。侯、李不知对方音讯,同处一地未能相见。
是年七月,白云庵道士张瑶星建经坛祭奠明末殉难君臣。苏、李和柳、侯劫后意外重逢,惊喜交集。侯方域拿出桃花扇,正要与李香君倾诉离别之情,张瑶星步下经坛,抢过诗扇,“裂扇掷地”,厉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初醒”(《人道》),斩断情丝皈依道教,柳,苏亦看破世情隐为渔樵。
桃花扇的毁灭,象征着侯、李爱情的幻灭,也象征着南明王朝的覆灭。《桃花扇》一剧记事,多有史实依据。侯方域《李姬传》记香君事,未曾提及桃花扇。据孔尚任《桃花扇本末》,定情之扇确有来历。“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书僮)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于别集,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但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历史的真实。对照作者的说明及有关资料看戏剧情节,作者有两点增饰改动。其一,“香姬面血溅扇”成为孔尚任创作的触媒,然扇面桃花却自出作者机杆。传统诗歌意象中,诗人看重的,往往是雍容艳丽的牡丹、泥而不滓的荷花、凌霜傲雪的梅花,桃花意象向不为诗人看重,杜甫便有“轻薄桃花逐水流”之句。孔尚任选择了一向不为诗人看重的桃花作为全剧曲词的主意象。其二,剧中人物的定情诗原见侯方域《四忆堂诗集》卷二,题作《赠人》。侯方域诗实非为李姬而作,且原诗第四句作“不数东风桃李花”。孔尚任移花接木,径改一字作“不及东风桃李花”,由贬斥桃李改为赞美桃李,与原作语意完全相反。孔尚任的这种增饰改动,其间有深意焉。
风华绝代,自可状以牡丹;“守贞待字”,自可状以荷花;“碎首淋漓”,自可状以梅花-然香君毕竟为一青楼女子,就其外貌身份而言,以桃花状之最为相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李香君的“艳若桃花”,侯方域的“寻春艳遇”,作者选择桃花意象便于展现情场风月。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溪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失意知识分子的向往之所,经历了惊天动地的历史巨变之后,侯、李最终的结局是割断情根跳出红尘归山人道。侯方域“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一语,本意在赞美李香君外貌和才艺,随着剧情展开,成为对李香君人品和心性的赞词。最后,竟成一句诗谶:醉心风月情场不及归向世外桃源。
《桃花扇》主旨在“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人道》)借一柄桃花扇将弘光王朝的兴亡史艺术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由情场风月拓展成政治风云。这一最终的结局用一柄宫扇象征,以小见大,产生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情节复杂纷纭的《桃花扇》一剧,以侯、李定情之物桃花扇一线贯穿。这柄诗扇,原本只是爱情的象征,一旦成为侯、李流离遇合和南明旋生旋灭的历史见证,便被赋予了特殊象征意蕴。“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寄扇》),“舆图换稿”这一特定的风云变幻的年代已令侯、李爱情带上了悲凉意蕴;美人血痕点染之折枝桃花,更使桃花扇染上了悲壮色彩;扇毁情灭,家破国亡,全剧进入高潮,完全为一片悲哀情调笼罩。“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孔尚任《桃花扇小识》),剧作的这一主旨得到完美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