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高考“作用”题的解答思路

作者:张天明




  在每年的语文高考题中,文艺性散文阅读题是必考内容,题多、难度大、分值重,学生觉得难以把握,因而失分率较高。笔者多年执教高三,对这类题作过一些探索,认为这部分内容不管怎么出题都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问的是“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指出一些词、句子或段在文中指代什么或其具体含义;第二类问的是“为什么”,具体地说就是“说说××词、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或是“××词、句子或段这样说的好处”等等,我们姑且称之为“作用题”。使学生颇感棘手的多是这类题。笔者认为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宜从下面几方面人手:
  
  一、从分析文章主题方面入手
  
  我们知道,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语言的遣用、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设置以至标题的拟定,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解答“作用”题,可以与文章的中心和主题相联系,这样“××词、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一类题的答案无外乎就是“揭示主题”、“突出中心”等等。这样的词、句、段常见于篇末。
  例1:……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作者使用了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29题)
  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例1中,词语作用的答案就是从揭示主旨方面人手的;又因为是5个“领取”的反复使用,结合反复修辞格所起的突出、强调作用,因此,5个“领取”在表达上就是起强化主旨的作用。
  例2: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2)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003年全国高考题第21题)
  不难看出,例2中的答案(1)与答案(3)中的“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就是结合着文章主题来回答的。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一些关键句,即文章中发人深省的议论句、声情并茂的抒情句等等,往往具有这方面的作用,做题时应多加注意。
  
  二、从体现文章结构方面入手
  
  作家在行文时,除了要考虑文章中心外,还要用心经营文章的结构,也就是说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在例2里,答案(3)中的“照应了前文”就是从体现文章结构方面人手的。这样的词、句、段常见于前后部分衔接处,文章开头、结尾处。
  例3:负荷依然那么沉重,道路依然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超过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从全文看,此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答案:(1)呼应开头;(2)为了突出“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1994年上海高考题现代文阅读《歌声》第7题)
  
  三、从语句表达方面入手
  
  有些词和句子的作用是加强语意表达,这些词和句子多属特殊句型,多采用一些修辞格式。见到这样采用修辞格式的词、句、段,就要从表达方面考虑,再结合具体的修辞格式的作用,加以解答。
  例4: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
  “杰作”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使悲愤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第21题)
  例4中,“杰作”一词就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就是加强句子内容的表达。也有些词、句或段的作用是对句意或段意起限制作用,如:
  例5:“从艺术观点看,我们对这种仰视与俯视都必须深恶痛绝”一句中,“从艺术观点看”这几个字在表达上起何作用?
  (1998年上海高考题现代文阅读部分)
  答案:限制
  我们在做文艺性散文阅读题时,首先通读全文,对全篇中心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分类,看它是“是什么”题还是“作用”题,如果属第二类,就可结合上面分析的三个方面解答。当然,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随文章体裁、语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远非上面几方面所能涵盖;有时其作用又不止一种,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如例2、例3),我们在做这一类题时还须作具体分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