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我眼中的沈从文

作者:范锦荣




  读文识人。读沈从文的散文和几篇题记,我发现沈从文先生是一个非常率真、敢言且直言的人。他的言谈中首先表现的是对故乡人的肯定,是对那种未被现代生活所污染过的淳朴民风的肯定;其次是对城里人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厌恶与否定,即使是对有学问的大学教授,他也敢表达他的不屑之情;再次是他对民风民情了如指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街边铺子、巷里人家似乎都是他的掌故,信手拈来,述说不尽。
  在很多人眼里,他的作品都被评价为“别具一格,离奇有趣”。他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直言,对于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他直言自己的自传不过是“顽童自传”而已;他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他说自己是“一个材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才有转机,争取到自己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完成了向社会学习前一阶段的经历后,并开始进入一个更广大复杂的社会大学,为进行另一阶段的学习作了准备”。(《从文自传》附记)他的率真坦诚令人肃然起敬。他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和受过良好教育甚至留过洋的大作家的差异;直到他已作为青岛大学教授散文的教授时,他依然中肯地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更强调“为了补救业务上的弱点,我得格外努力”。这是一个写作十年且小有成绩的作家的肺腑之言。他那样恳切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写出了自己眼里的湘西,写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更写出了不同于他人的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周边人们的情感。他依然是那一番来自湘西的淳朴厚道,全没有现代人的傲慢与矫情,没有现代人的唯我独尊与目空一切:没有成绩的,煞有介事地宣传、造势;做出一点儿成绩的,将芝麻说成西瓜。沈从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这些。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沿沅水而上下的木船一站一停地靠在码头,上下的山民背囊里带着山货,操着乡里人才听得懂的口音,娓娓述说他们一路得来的新闻消息,述说他们的喜怒哀乐。沈从文的笔下是一部民俗生活画卷,湘西人的生活细节,每年过的节日,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街上摊贩摆设的家什物品,甚至连他们的历史、家庭、心态、择业的标准,他都能如数家珍似的一一道来。如果说老舍能够称得上是北京民俗民风的研究大家的话,沈从文该是湘西民风的研究始祖,只有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才有这样详细的介绍。是沅水,是湘西的土地给予了他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他这样描写沅水。
  “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他这样描写他所喜爱的山民、船夫。他写出了他们的坚实、踏实、肯于承担。他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只要努力。
  “我同任何一个下等人似乎有很多方面的话可谈,他们那点感想,那点希望,也大多同我一样,皆从实生活取证来的。可是若同一个大学教授谈话,他除了说说书本上学来的那一套心得以外,就是说从报纸上得来的他那一部分感想,对一个人生命的构成,总似乎缺少一点什么似的。可交换的意见,也就很少很少了。”(《常德》)他这样诚恳地表述他对这些所熟识的人的情感。在他淳朴的情感世界里,沿水而生的船民百姓才是他的言谈的知音、情感的寄托。即使他已跻身教授、知识分子的行列,他依然属于这“下等人”。
  我想大家去看看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从文自传》,看看《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夜》、《月下小景》,相信你一定会惊讶我们中国文学中还有这样的唯美文字。作者的文字中涌动着他对湘西人的诚挚的爱,对自然山水的留恋。他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中流传的美丽动人的传说的记载,不逊于任何一个“获奖者”的作品。
  光阴荏苒,人生苦短,短短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沈从文的作品汇集成十二卷的成就,但我们缺少对他作品的再认识,缺少对他生活的理解和研究。正如他所言: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看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看。对于他的书,是不是也该这样翻看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