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悲思如江流 忧愤似波涛

作者:顾晔锋 吴小洪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鸟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鴫罗者,寥廓已高翔。
  谢跳(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与谢灵运同族,又称“小谢”。他和沈约等人所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律化影响很大。他的诗清丽秀逸,韵调铿锵,“跳……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跳传》)连一向自负的李白也说:“一生低首谢宣城。”《赠西府同僚》是谢跳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永明十一年(493年)秋,当时谢跳在荆州随王府任萧子隆的文学(官职名),很受萧子隆赏识,但却遭到长史王秀之的中伤,诗人不得不离开随王府,经过南京西南的新林,然后连夜从新林赶回建康。仕途的险恶使他悲伤,人情的淡薄使他愤恨,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赠给西府的同僚。本诗原题“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人通过沿途景物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内心的矛盾,抒发了对荆州旧人的深切怀念,对谗邪小人的中伤陷害表示了极大的愤懑。
  诗的起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被誉为“得三百篇之余韵,是以古今以为奇作”。(叶梦得《石林诗话》)。它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滚滚的长江之水来喻浓重的离情别绪,愈见其离愁之重、悲思之深。大江的流水日夜不息,恰似诗人心中离别挚友的悲愁,无尽无极,汹涌不息。这两句以景兴情,景是大景,情是壮情,壮景又蕴含着象征意味。这苍茫浩荡、日夜奔腾的大江,不仅兴发而且象征了诗人无止无息的悲愤,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融合,创造了全诗慷慨悲壮的意境,而且以雄浑壮阔的气象开启全篇,一下子就紧紧扣住了读者心弦。
  接下来诗人就层层深入地渲染对西府同僚的眷念之情。当时,谢跳的家室在京都,走的就是归途,对于一个客居他乡的人来说,按常理应欣喜才是,可是诗人却“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离家越近了,想到的不是即将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却是归途中的重重困难,归家的路途是何其艰难!这两句惟妙惟肖地揭示了诗人此时非常矛盾的心理,语浅而情深。“秋河”二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寂静的秋夜中,天上的银河闪着亮光,寒气笼罩着江中水岛,一片苍苍茫茫。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诗人沉重悒郁的心情。
  诗人这次离开荆州东归,并不是心中所愿。“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句中“相望”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此时无可奈何的心情。接下来两句:“金丽鹊,玉绳低建章”,看似平淡,实则雄奇。谢跳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造平淡。正如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所说:“陶潜、谢跳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仔细分析这两句,才能悟出其中的寓意。鹊观、建章宫都是汉代著名的宫室,常被用于指称汉家宫阙。诗人借用来指齐朝宫阙,是所谓“物以情观”(刘勰《文心雕龙》)。这里,景物被附丽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刚刚经历了一场宦海风波,这次归京也是命运未卜,前程难料,面对寒夜笼罩下的齐朝宫阙,顿生“高处不胜寒”之感。这种写法看似乎实,实则寄慨遥深。静态的景物描写中,融进了作者内心的许多感慨和无限凄惶。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其南门称为鼎门。这里指京城的南门。昭丘,指楚昭王之墓,用来指楚昭王。楚昭王是春秋时代一位仁慈通达的贤君,历代诗文中经常提到昭丘,以发思古之悠情。诗人已驱车到京城南门,但此时最留恋的是与随王“流连晤对,不舍日夕”的情景。“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驰晖,指太阳。太阳不受地域的限制,尚且不能很快见到,想与相隔遥远的西府的故友们相见,又谈何容易呢?诗人用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来比拟、映衬自己难以排解的忧思。
  以上景物描写,可谓巧妙,不单单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恰到好处地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把对故地之人的情思写得生动感人。
  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拓展诗的意境。“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天空尽管无限广阔,飞鸟可以穿过云雾,自由飞翔,可人却被长江和汉水所阻隔,无津梁可渡。显然这里寄托了诗人颇深的寓意。“风云”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景物,也暗指政治风云。“常恐”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在西府忧谗畏讥,就像鸟怕鹰隼,菊怕严霜一样,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忧惧之感。然而在结尾两句,诗人从身世忧惧之感中解脱出来,对着寥廓的天空高声呼喊,我已逃出罗网,远走高飞,那些陷害我的“尉罗者”,休想再陷害我了!(蔚(wēi)罗,捕鸟的网,这里指编织罗网的人。)这是长久郁积于心中的悲愤之情的倾泻,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控诉。谢诗许多诗篇结尾显低沉,钟嵘曾评谢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可是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却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表现出对那些专事罗织别人罪名的小人们的极度轻蔑,出语豪迈,气势雄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熔赋、比、兴于一炉,充分发挥了具体形象的表现作用,使诗歌形神兼备,神完气足,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来,这首诗以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