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梦乡的槐趣

作者:狄丽英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
  在春天的百花园里,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鲜花香草,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不起眼的槐花,然而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因为无论是那婆娑的枝叶,还是那“似串串珍珠”的槐花,以及当微风吹来时,“风摆枝条,翩然摇曳,风情无限”的静雅的花束,都充满了诗意,显现了一种都市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为此,作者喜欢它。显然,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恰恰是透过那不起眼的槐花,在追寻着那逝去的为今天的都市人所不曾拥有的“古朴与自然”以及那“诗意”的人生。
  作者满怀思乡之浓情回忆起了少年时故乡的春天。是那干净浓郁、浸润心田的缕缕槐香伴随着自己的求学生涯,又是那飘扬的落蕊以及由此而引起来的“蜂蝶萦绕”使生活“煞具诗意”。作者不禁感叹“槐树老丑多刺,却能绽放出如此俏丽静雅的花束,来点缀春光,从而使童年的春天变得那么生动美丽”。于是又陷入了对那段“煞具诗意”的时光的深情缅怀,那是一幅怎样动人的“水乡春光图”啊!“点点繁花,轻柔舒缓地漂落于一弯清水中,款款飘向下游”,“蜂戏白花,蛙鼓清溪”,再加上少年朗朗的读书声,恬静淡雅、自然和谐而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似水墨画一样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不染一丝尘嚣的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难怪作者认为那是“最美的风情画”。
  在作者眼里,槐花的价值还不仅在于它的观赏效果,在那“青黄不接之际,家中无以进食”,无论是刚“经过雨水浸洗”的串串的白花,还是母亲做的一锅“槐花饼”,都是那样的“清新鲜润,沁人心脾,清香萦口”。正是这不起眼的槐花,“在艰难的岁月中”,“给予了我们生活最好的馈赠”。可以说,那一串串飘香的白花,不仅记忆了一个农家少年最美丽的春天,也记忆了那苦涩岁月中刻骨铭心的亲情至爱。这一描写使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读后无不泪水盈眶,感慨万千。至此,作者借槐花的清香静雅,槐花的无私馈赠,礼赞了槐花的“古朴与自然”,以及那不与人相争的恬淡静谧之美,令人赞赏,也令人感叹。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列举了自己钟爱的一些作家学者,他们“竞都与槐有关”。其中有《玉渊潭的槐花》的作者汪曾棋,将书斋命名为“古槐书屋”的俞平伯,将散文结集为《槐园梦忆》的梁实秋,将诗集定名为《槐聚诗存》的钱钟书,作者认为“读他们的诗文,感觉情味隽永,雅致之及,仿佛置身于悠悠槐花香馥中,透着静趣”,“令人忘忧弃烦,心境澄明”。表面看作者神往的是他们那“雅淡随意”的诗文,但是“文如其人,作者在此追慕的又何尝不是这些大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虽学富五车却淡泊名利的“淡雅随意”的人生至境呢?此时,槐花的象征意蕴纯粹而又明了,作者的精神追求简单而又沉实!我们不禁叹道:今天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并喜欢那虽清香馥郁充满诗意却过于淡泊过于自然的槐花呢?那些怒放的鲜花们太引人诱人了!
  于是作者感喟,故乡的扁担河两岸“又该缀满了串串细碎的槐花”,然而,已远离故乡的“我”,已被所谓的城市文明浸淫得“倦怠不堪”:“灵魂已落满红尘”,“渐渐远离那平实素朴的乡村情韵了”。作者在浓浓的思乡怀旧的情绪里,在“笑向槐花问前事,为君忙了竟何成”的疑问中,作者渴望能真正像槐花那样,“除却红尘繁琐,抛弃功名利禄,回溯到曾经拥有的幽静恬淡日子”,过那种“轻松惬意”的生活;然而“我辈毕竟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只能做骑在城墙上的边缘人”,从而透露出作者发自心底的精神家园失落后的那份苍凉与感叹,无奈之下,只有寄希望于“今夜有梦”,在梦中追寻那淡淡的槐花,去聆听那“月色下槐花绽放的声音”,这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无奈之笔呀!是啊,面对红尘中的种种诱惑,又有几人能无动于衷呢?难怪作者只能在梦中去追寻那“古朴自然”、“颇具诗意”的人生至境了!但愿,那曾经绽放在作者少年时代的有着淡淡香馥的槐花,今夜重新飘香在作者的心田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