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笔端倾真情 用心写文章

作者:佚名




  领队:韩建超,安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校、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衡水市“三优”标兵,有教学论文及学生习作获国家,市级奖励。
  领队感言: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一篇好的作文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不矫揉造作也不装腔作势,在思考和创造中表现自己的作文。写作文是在找一个心灵的空间,希望大家在这里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作一次倾诉,情感作一次释放!
  
  微笑的紫罗兰
  曲 楠
  
  去年在集市上偶然看到一棵紫罗兰,主茎只分出了一个杈,亭亭玉立,紫色的茎叶透露出高雅不凡的气质。
  带回家后,我先换掉了她的临时花盆,为她准备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蓝色塑料花盆,顿时她又增添了几分姿色。放在哪儿呢?爷爷提议挂在那棵吊兰下面,后面又有茂密的文竹作背景,让这紫色打破一味的青绿。果然,这样一搭配,不论是紫罗兰还是文竹、吊兰,都更显风致了。
  爷爷是养花的专家,尤其是退休后,家里大大小小的奇花异草在爷爷的悉心照料下,为家里增添了很多生趣。我们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所以这盆紫罗兰仍然由爷爷保管。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紫罗兰也一天天长大了,茎高了,叶长了,而且生出了很多的分枝。看着她一直茁壮成长,我很高兴,爷爷的辛劳没白费。可是,有一天我看到爷爷正在修剪她的枝叶,把侧面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枝都给剪去了,我责怪爷爷不应该剪去它们。爷爷说:“花是应该时常修剪的,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这样她才会茁壮地成长。”可是,我不甘心那好不容易长出来的侧枝白白地被剪去。于是我要求自己来养这盆花,爷爷没说什么,只是朝我一笑,答应了。
  于是,我开始对她悉心照料,每天为她浇水、施肥,还时常为她换土、晒阳光。她也很争气,茎越长越高,水灵灵的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侧枝越伸越长,长出了好几个茎节,弯弯曲曲的,而且一个侧枝已经触到了吊兰,甚至还有入侵之势。整株紫罗兰看起来像一丛茂盛的灌木。但是当我怀着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是我心爱的紫罗兰吗?她的亭亭玉立,她的高雅不凡,她的卓尔不群怎么找不到了,满眼都是横枝斜条,显得那样张牙舞爪、飞扬跋扈。“去掉多余的旁枝斜条,留下主干,她才能茁壮成长。”爷爷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是啊,去掉多余的,留下主要的,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舍得舍弃周围烦杂的事物,那就会丢掉自己的本色,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于是我拿出剪刀,毫不留情地剪去那伸出的旁枝,一经修剪,紫罗兰又亭亭玉立,高稚不凡了,青绿的屏障上闪着点点紫色的灵动。
  今年夏天,紫罗兰开花了,两个叶片的中心鼓出了紫红色的小花。我看到,她在朝我微笑呢!
  简评: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展现了小作者玲珑剔透的心灵,能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也表现了小作者的匠心独运和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表现出年轻的一代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
  (弓亚温)
  
  一叶江红
  李 浩
  
  滔滔江水,独自凭阑,怎堪回首,辗转小重山,怒发冲冠又怎样,恨不能一马平川!
  于是八千里路流逝在一朝,精忠报国的一厢情愿埋葬于一个王朝,谁明了那个凝重身影背后的壮志雄心?谁又看得清权与利间纠缠纷扰的是是非非?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却又只能让英雄悲壮地存在!他最终倒下了,倒在了一个没有梦的地方,很憔悴,很狼狈,也很无奈。满腔热血空空地洒了一地,那把舍不得放下的长剑也终于被尘封。没有结局的故事从此成为历史。
  忘了不眠长夜独对瑶琴的知音难求;忘了军令如山的覆水难收。是谁让那一心报国的灵魂一夜之间支离破碎?曾经视死如归盼望着一天马革裹尸的背影在刹那间被禁锢而苍老?
  仰天长啸,啸出英雄的悲哀与无奈。默然断弦,断掉了高山流水的一丝丝期盼。于是英雄注定要孤单地走到最后。
  蓦然回首,忆不起背后一字千金的沉重;忆不起对酒当歌的风流倜傥;忆不起血饮匈奴的狂放,所以,最终无言……
  月圆了又缺,轮回里一次次的愈加苍凉。秋霜凝红了枫叶,逝去的江水已不再东去。苦苦等待英雄复出的人聚了又散,几多秋水撒下多少伤心泪。
  当历史被当作故事重新拾起时,当岁月的留痕终有一天被抚平时,是否还有人看得见那泪与血、悲与恨、叹与悔交织的一叶江红。
  也许错在了历史,也许错在了昏君和佞臣,也许时光可以逆转,也许“莫须有”不再出现,然而英雄无悔!
  忆往昔,数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的尽头不再是遗忘与背叛,老去的是历史的年轮,不灭的是永远的岳飞!
  简评:
  这是一篇写岳飞的抒情散文,作者将对岳飞满腔的同情和崇敬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多处引用岳飞的词句,和作者自己的语言交融一体,浑然天成,给人以细腻的感伤,把一个“悲剧英雄”的一生渲染的伟大而又无奈!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好的抒情散文,总是文采斐然,作者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他的语言清丽、流畅、婉转,词藻丰富,句式多变,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最明显的是排比,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哀思!此文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张 凤)
  
  任是无情也动人
  刘义华
  
  人的心竟这般脆弱,禁不得丁点儿折腾,真是红尘烦事多恼人。难怪有人说:人是最麻烦的动物,怎比得一棵花木那般娴雅安静,难怪《红楼梦》中黛玉泪尽思返,宝玉终享不尽荣华福禄而落发为僧,也难怪十二金钗个个未遂心愿,走向了生命轨迹的尽头。作为十二正钗的薛宝钗本也是一个命途多蹇的女子,然而她和她的行为却更多了些争议。
  人们往往认为宝钗是一个“冷美人”,你看金钏之死,她竟然若无其事;柳湘莲人道,她依然坦然处之;就连自己丈夫出家,她仍然无动于衷……这处处似乎都显示着宝钗的冷酷,对此我却不以为然,想到了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金钏本是王夫人要杀一儆百的,却未曾料到她会以死遮羞,面对昔日玩伴之死,宝钗的难过绝不亚于平儿、袭人,可她又能怎么样呢?事已至此,王夫人追悔莫及,难道她还要对自己的亲姨母万分指责吗?此时全府上下已议论纷纷,王夫人已失威信,如果她再似宝玉那般哭闹一番,试想众人又将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以后贾府的大小事物王夫人又将如何继续管理呢?对此,宝钗心知肚明,她唯有淡然论之,以慰姨母心中伤痛,正然处之,以压全府轰动,这不正是她顾全大局,冷静缜密之处吗?
  柳湘莲一个浪荡游子,风流不羁,机缘巧合救了薛蟠一命,施恩于薛家,命中注定与尤三姐结下不解之缘,却又阴阳两隔,本想借以报恩的薛母黯然伤神,不能启已。宝钗呢?难道她真的一点儿恩情也不念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面对年迈的老母,她又怎么能哀喟叹息呢?她唯有无语无言,以缓母亲心中之悲,这不正是她仁爱尽孝的一面吗?
  至于宝玉,他是宝钗的终身依靠,对于他的离去,她怎么会不悲痛呢?不难想象在夜深人静花好月圆的日子,忆起昔日与宝玉在一起饮酒论诗,嬉戏玩耍,突然间人去楼空,叫她怎不寸断肝肠,可她又能怎么样呢?破败的家业等着她去复兴,幼小的子侄仰仗着她去教诲,她肩上承担着整个家族兴衰的重任啊!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巨鹿孟敏,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物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宝钗的角度去审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她的无可奈何,也许你会对她少一些偏见,多一些敬佩,同时还会发现:宝钗并非真的“无情”,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
  行酒令上,黛玉失口典用闺中禁书《西厢记》的诗句,宝钗虽察觉却并未当场揭穿,大家知道,宝、黛二人都因“金玉之说”而有心病,可事后宝钗却未因此而挟,反是一番宽语抚慰,这不正是宝钗的多情、可爱之处吗?
  至于各人的最终归宿,又怎么是宝钗一人能操纵了的呢!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一个弱女子又能怎么样呢?也只不过是恪守着千百年来的章程,受制于人罢了,难道她不知道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吗?
  不,她终究只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一个普通人。
  读原著越多,想得越深,我越发坚定自己的信念:宝钗不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而是一位隐忍,坚强、深明大义、洞悉世务的伟大女性,是曹雪芹生花之笔刻画出的一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奇女子。
  简评:
  显然,义华同学属“拥宝”钗一派,这篇文章条理畅达,神完气足,当为学生研读之佳作。作者能够在《红楼梦》中发现宝钗之美,并且能够从众多材料中精选三例逐一批驳,这可见作者之见识,之学问,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潜心阅读,认真砥砺,定能大有作为。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