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评《阿Q正传》

作者:吴中杰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阿Q正传》以其巨大的讽刺力量,从一开始连载,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猜测:小说的作者是谁?阿Q究竟指谁?因为这篇作品发表时用的笔名是“巴人”,所以人们猜想作者是四川人;又因为阿Q的某一“行状”有点像自己某件私事,于是又疑心为某个朋友所作,因为此事只有这位朋友知道。当《阿Q正传》一章一章发表下去时,有许多人都栗栗自危,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的头上。但鲁迅用“巴人”二字为笔名,系指“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并非隐喻“巴蜀之人”;而且,他的创作,目的并不在揭发隐私,也无意去攻击某人,而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他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
  鲁迅自己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由于阿Q这个形象概括面广,开掘得深,所以典型意义也大。阿Q这个形象,不但当时常为人所道及,而且至今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不朽的典型。
  小说的前三章:“序”、“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通过考证阿Q的姓名、籍贯和介绍他的行状,描绘出他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人们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得起阿Q,因为他“真能做”,一闲空,就早已忘记了他。所以阿Q不单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而行状更难考索。这就可见阿Q社会地位的低下。不过作品着重描写的,还不是阿Q卑下的生活地位,而是他的精神面貌,即他对于自己生活遭遇的态度。阿Q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时也有不满,却没有反抗意识,而是浑浑噩噩,只求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安慰。阿Q既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大,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却要找出种种理由来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他生活极端穷困,却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常常受人欺侮,甚至被人揪住黄辫子碰响头,却说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闲人硬要他承认。“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他被迫承认之后,却仍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所以,阿Q在生活中处处失败,而在精神上却永远是胜利者。甚至,有一次在赌场上,他的洋钱被抢走了,而且还挨了一顿打,他心中实在感到痛苦,但仍有办法来解脱:他自打嘴巴,却觉得“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这就是精神胜利法,或称之为阿Q主义。
  第四章是一个转折。因为;“恋爱的悲剧”,阿Q的生计遂成了问题。本来阿Q靠自己的劳力,在未庄还能混口饭吃,但因为向吴妈求爱而挨了秀才的竹杠之后,假正经的未庄人都不肯再叫他做工了,代替阿Q打零工的是小D。小D者,小同也,其命运与阿Q是相同的,他是阿Q的替补队员。而阿Q在偷了静修庵的萝卜充饥后,只好下决心到城里去流浪。他在城里帮白举人家做过工,又帮一个偷儿做过下手,终于因为失风而回到了未庄。虽然如此,但因为进过城,他自觉在精神上更高人一等。他既看不起未庄人的孤陋寡闻,也不满意于城里人,因为“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当然,只有阿Q最高明了。
  由于阿Q有偷来的东西可卖,所以很引人注意了一阵子,后因被发现原来是个不敢再偷的小偷,所以又复被人看不起。当他从中兴走到末路时,恰好辛亥革命爆发了。这又使阿Q的生活起了大变化:他投向革命。
  从作品所描写的阿Q的心理过程来看,他之投向革命,一方面固然是生活地位使然,另一方面也还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延续,其实并无什么觉悟。但实际上,这样的革命党又的确不少。所以,当有人对阿Q的做起革命党来提出疑问,说“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时,鲁迅就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什么是“阿Q似的革命党”呢?照小说里所描写的看,无非是抢东西、占女人而已,而且还要杀人;不但要杀赵太爷等压迫过他的人,还要杀掉与他同命运的王胡、小D等辈。这简直是滥用权力,以杀人为快意了。阿Q满脑子都是旧观念,除了权力观外,还可以从他挑选女人的标准上看出来:“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所以,阿Q似的革命党,其实不过是要进行权力再分配。就如那个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也!”他们并没有革命理想和改革蓝图,取代了权力地位之后,所行的还是老一套,作威作福。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曾慨叹中国多盗寇式的破坏者和奴才式的破坏者,而缺乏革新的破坏者,即此之谓也。
  但是,权力再分配也并不那么容易。像阿Q似的自以为是革命党的人,当然沾不到权力的边的。他先是遭到假洋鬼子的打击:“不准革命”,接着又被当作抢劫犯而枪毙掉了。
  阿Q的这个“大团圆”结局,不是作者随便给他安上的,而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现状的真实反映。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挂上了民国的牌子,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缺乏一个大的社会变动,权力仍在旧势力手中。正如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为了巩固自己的新官位,他们必然要动手杀害革命党人或无辜的群众。阿Q这个自称为革命党的人,就这样被当作抢劫犯给枪毙掉了。这是时代的悲剧。
  而更可悲的是,阿Q直到临死时都还没有觉醒。
  阿Q被判了死刑,大堂上的官员要他在判决书上画押,他却浑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立志要把圆圈画得圆,却又因不习惯于用笔而画成瓜子模样,而后悔不已。作者写道:“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此时的阿Q,还是沉浸在精神胜利之中。
  《阿Q正传》虽然有些滑稽成分,其实是一篇很严肃的作品。它虽是每周一章,被编辑催逼出来的,但其实是经过长期构思之作。翻读鲁迅的杂文,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是批判精神胜利法的,而鲁迅此前所写的几篇小说,其实也都在剖析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可见作者沿着改造国民性的思路,是作了长期的探索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鲁迅才写出了《阿Q正传》这篇不朽之作。
  早就有人说过,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这是过于激进的看法。其实这篇作品至今还有着现实的意义。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
  其实,他所看见的,又何止于二三十年之后呢!
  (选自吴中杰编著《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