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关于父亲
作者:徐彦利
一 意象的浓缩——意义的拓展
《父亲的背》在辛酸与沉重的叙述语调中勾勒出一个艰难跋涉的背影。父亲脊背的弯曲来自生活的重负,他过早地承受了磨难与艰辛,然而不论面对怎样的困苦,内心却始终向往着幸福的彼岸。它让人想到臧克家的诗——《老马》,让大车装个够,车辕深陷背中,却并不焦躁愤恨,而是埋头倔强地注视前方,无须扬鞭自奋蹄。在这里,“背”代表了一种隐忍的人生品格,坚实有力,沉默无语。
统领全文的是“父亲的背”这一意象。父亲自少年时期便挑起家庭重担,每日翻山越岭背负重物为生活奔波劳碌,及至儿女成群时还要背秧割稻,无止无休,晚年又不甘清闲,甘愿劳动,大病后仍固执地不辍劳作,一生无闲,从而刻画出了一生奋力前行的父亲形象。“父亲的背”被累弯了,压塌了,像弓像犁,失去了挺拔。然而就是在这“弯”与“塌”中,却诞生了一种挺拔伟岸的精神,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坚强与毅力。这里,“背”的弯曲与对生活执著而热烈的追求,成为一对相反但又相辅相成的矛盾。它们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对未来的不懈渴望与希冀。背愈弯曲愈体现了全力向美好生活跋涉的信念。与其说背是因为劳作而弯曲,不如说是因为背负了这沉甸甸的希望。它是弓的、弯的、不美的,但正是它的不美造就了美,完成了美,它在变形中绘制了明天的灿烂。
但文章又并不止于此,而是由父亲的形象拓展开去,遍及故乡的父老。对父亲艰辛生活的罗列和苦难的历数,不仅仅代表了他自己,而是暗示了无数农民同样弯腰向前的一生。他们为生活四季操劳,无怨无悔,把所有的汗水与希望都播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着自己的一份期待,渴望着来年的收获。父亲已不只是一个“我”笔下的人物或者我身边的亲人,他已成为一种广泛的代指,代指那些任劳任怨的父老乡亲。是他们创造了生活,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希望与未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像沙漠中的沙刺,在无水的环境中拼命生长,令人感佩。于是,文章跳出了具体的所指,以“背”代指父亲,又以“父亲”代指家乡的父老,一层层将意思扩木,将视野放开,跳出个人的狭小视野与境界,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从小处着眼,向更广阔处展望,使文章更有力度,更有内涵,意义的范围无形中扩大了许多。同时,对父亲的爱也扩展到对家乡对乡亲对整个农民阶层的爱。这种爱是广大无边、深厚辽远的。
这篇文章从小处写开去,层层剥开又层层舒展,完成一个从小小躯壳中脱出的过程,化蛹为蝶,从“父亲的背”这一小的着眼点下笔,带出了大境界与大思索。“背”这一意象是一种浓缩与升华,是一种引申与暗示,当它遇到大量的文字之水时,便会一点点浸润增大,意义向四面八方延伸,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
二 直抒胸臆——面对面的倾诉
《父亲的胸怀》同样描写了父爱,不同的是它以书信方式来结构全文。书信方式因其使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所以具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意味,将父亲置于不露面的倾听者位置,便于表达强烈而冲动的感情,翻动陈年往事,重述父女共同经历的甘苦与感动,使读者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近感。
共同的回忆是本文切人故事的基点,追忆过去的岁月,追忆生活中父爱的无所不在,从大事到小事,从过去到现在,一一历述,重现眼前。往事像被重放的旧电影一样,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地从人们眼前闪过,每一个镜头又都写着大大的“爱”字。从我与父亲并无真正的血缘关系说起,到父亲怕“我”被亲生父亲领走悄悄地嘱咐,再到“我”上学期间父亲频繁地一次次去学校看望,成为一个追忆父爱的脉络。他曾宽厚地满足女儿每个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曾为女儿掏尽身上所有的钱,甚至不为自己留一点儿买车票回家的钱,一个人忍饥挨饿辗转辛劳。一个父亲能为女儿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而且带着浓浓的挚爱之情。母亲去世后,父亲孤苦无依,让女儿牵挂担心,女儿深切的眷恋之情与内心深处隐藏的歉意倾泻而出,在笔尖形成低泣般的呼喊。
不得不承认,书信体有着自身的优越性。首先,它要倾诉的对象是情绪的接受者,所有的情绪洪流都会喷涌而出直指这个人物。书信是写与读的连接物,写者与观者不会同时看到它,所以日常生活中不便于说、不好意思说的话都可以一吐为快。像此文中,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与爱也许很少有现实表达的机会,或者不具有现实表达的环境,然而在书信中却可以毫无顾忌与保留。所以,书信体适合非常激烈的情感的宣泄。文中的情节,都是父女共同经历过的,父亲当然不会不知道,然而女儿还是一遍遍旧事重提,这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曾经的岁月在女儿心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对往事的追忆既是一种重温与怀念,又是一种无声的誓言——对亲情永远的感恩。而读者作为旁观之人,被文字拉人父女共同拥有的记忆之中,体会他们曾有过的互相关心疼爱、互相扶助支持的日子,也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感动的热泪。
这是一封写给父亲的家信,也是一封女儿写给自己的心灵告白,它的魅力在于真挚无遮,自然流露。还有什么比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更令人感动的呢?
三 悬念的设置——欲扬先抑
《父爱如禅》有一个很标准的起、承、转、合结构,在这个紧凑的小结构中,又以情为经,以爱为纬,纵横交织出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文章开头渲染过我晦暗的心情后,紧接着却讲了父亲执意要从“我”身边离开,在“我”最无助、最需要他的时候,不陪“我”渡过人生中的难关,狠心地让“我”一个人独自面对。我的怨怼委屈无以言表,对父亲心怀不满。读到这里,读者不禁也会产生疑问——如此绝情,何谈父爱?情节与文章的题目似乎发生了根本的矛盾与抵牾,爱在这里显得如此遥远,甚至是一种冷漠与决绝。所以,不仅“我”的误解是合乎情理的,连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对父亲产生疑问。怀揣这个疑问,读下去的兴趣也会油然而生,父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苦衷,谜底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小小的悬念与疑问给文章增添了莫大的吸引力。
然而谜底的解开却是逐步的,一层层剥开。父亲为了给“我”筹措医疗费而焦急回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扫一百多米的烟囱,并且不让母亲讲出这件事,不让儿子担心。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在他心中,这不过是一个父亲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所以,他甘愿忍受着儿子的误解,在儿子责备与挽留的目光中匆匆离开,而不作出过多的解释。父亲的爱体现在无限的包容与沉默的奉献中,他的无言与沉默使其对儿子的爱意更加彰显,更加伟大。“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的力量胜过了饶舌与解释。
这篇文章出彩的地方除了语言之外,应该说是悬念的设置了。叙述是一种技巧,叙述内容是否能有效地被彰显,有赖于高超的叙述技巧。此文的讲述方式便为内容平添了几分魅力与光泽。想一想,如果换一种讲述的方式,平铺直叙,从头讲到尾,父亲怎么执意离开,他欲去的原因,我如何理解父亲,心无埋怨并且深受感动等等,这样下来文章虽内容齐整,不失情节,却少了波澜与起伏。一切尽在意料之中,直白平淡,就会失去悬念带来的张力与前后情绪的对照效果,也就失去了谜底揭开时“我”无尽的自责所引发的感情波涛,失去了读者恍然大悟时由衷的颔首。欲扬先抑一直是一种较好的引导读者情绪的为文之法,在同样内容的讲述中,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也更能牵引读者的解读欲望。
终篇点题,将禅与父爱并置,凸显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它们都不显于言表,不宜用语言直接表达其深浅,而要靠心去认真体悟,靠敏感纤细的神经全面接触。“禅”在这里成为一种隐喻,使人久久回味。将父爱凝结为一个“禅”字,足见作者的功力;二者之间内在的玄妙联系,更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