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议论性散文的象、情、理

作者:李锡琴




  这里所要说的议论性散文是狭义的,有别于广义的议论文。它是文学意义的散文,从主要表达方式上看,它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并列。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熔象、情、理于一炉,合说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议论性散文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哲理性三大特点。下面试分别说明。
  
  一、形象性
  
  虽然议论性散文以明理为主,但因其是文学作品的一类,因此,它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逻辑思维来提出论点、列出论据、得出结论,而是讲究造境造意,以形象的选用、刻画与描述来引人入文,让人如临其境,聆听作者思想的絮语,感觉作者情感的起伏,从而体现出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通过对一个青年得了一座大宅子后可能有的不同处理态度的描述,深入浅出地让读者明白了什么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他又在《灯下漫笔》中,从用现银到国家银行兑换中钞,然后又被逼到外国银行折本兑换现银的事写起,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现实来揭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可悲的生存状态。
  议论性散文有很强的形象性。议论性散文中所描述的形象,是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饱含着情感和哲理。而一般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中间有着一条渐变的过渡地带。议论性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我们不能设想,上面两篇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形象描写,还会不会成为议论性散文的典范。就是朱光潜先生关于写作的文章《咬文嚼字》,也是从对郭沫若《屈原》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台词的修改的故事写起的,因此,作品的直观可感性立即触动了读者的阅读激情。
  当然,议论性散文中的形象又不完全同于记叙性散文中的人、事、物的形象那么完整,具有特指性,它往往是片断,或者是综述。比如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中,“那些痛苦的呼唤”甚至只是一个细节,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方式,没有具体的人、事、物,但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就是具体的、形象的。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本文旨在说明“我为何而生”的理由,但全文很少纯理性的说教,几乎全是可感可知的形象化语言,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文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富于审美张力;不仅从说理上折服读者,更从行文上感染读者。
  议论性散文中的形象,往往不是作者直接和唯一的抒情对象,而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或者津梁。因此,在议论性散文作品中,一般不会看到对形象的完整、具体、细致人微的描写。
  
  二、抒情性
  
  议论性散文的抒情性往往被读者忽略。议论性散文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性散文重于理性的表达,抒情散文重于感情的外露。议论性散文能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联想和思索的天地,而一般议论文则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议论性散文的鉴赏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从而达到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用典型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证明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看似是理性的表达,但又充满了作者对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赞美之情,“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对战友的逝世的无比悲痛与深切的悼念之情。再如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中,阐释了“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审美观点。而在文末,作者写道:“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从而高度地赞颂了这尊世界顶级艺术作品的无价之价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无比的钟爱之情。
  
  三、哲理性
  
  议论性散文终归以“理趣”取胜,因此,如果一篇议论性散文让人读后能感受得出自然、宇宙、生活、人生等的一般规律与普遍意义,那它就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好作品。这就体现为作品的哲理性。
  我们在阅读优秀的议论散文时,除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外,还必须从文中体会和感受深邃的哲理意蕴。富有哲理性的散文,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我们现在不还时时将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中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等语句来砥砺自己、勉励他人吗?富有理趣的文章也不会受空间的阻隔而掩盖了它哲理的光芒,如:“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语)“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语)“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英国哲学家培根语)“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语)“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语),这出自于名人笔下的文字不是跨越重洋、穿越时空,永远闪烁熠熠之光、时时照耀着人类的思想与灵魂吗?
  议论性散文作家常常被生活中的一人一事甚或一草一木、缕风片云所感动,从而思潮起伏,浮想联翩,以联想、象征等方式,运用文学艺术手法来完成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写作目的。如巴金在《灯》中,从眼前的灯写到回忆中的灯、书本上的灯、朋友眼里的灯等,得出了这样的哲理:“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中写自己坐船过三峡时,产生奇思妙想,想象的翅膀飞到了远古,写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如何历尽千辛万苦,从而指出:“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有人喜爱叙述性散文,因为其中的人和事可知可感。有人喜爱抒情散文,因为其中的情感如泣如诉。多读叙述性散文能让人多知,多读抒情性散文能让人多情。请多读议论性散文吧,因为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学会多思,使你的思想变得睿智;不仅如此,同样也能让你多知多情,因为它是熔“理智之趣”、“意象之趣”和“情感之趣”为一炉的艺术作品。
  高考语文试卷中议论性散文材料相当普遍。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上的选文《夜雨诗意》,通过对“富有的雅士”在郊区造别墅是专为在雨天欣赏夜雨的诗意这一事的描写,引出了作者的深情感慨:“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并表明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和意趣:“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上的选文《乡土情结》,通过对乡土的亲友、草木、风俗以及童趣等的形象描述,抒发了作者“‘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的故乡情怀,并以此为基础,把文章主旨升华到了“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传统的高度上来。
  由此看来,议论性散文是高考阅读试题选文的重点文体,那么,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还是在冲刺高考的系统复习中,希望考生们把议论性散文的阅读与练习作为复习的重点来抓。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