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忧国念家的情思

作者:杨秀恩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当时诗人57岁,漂泊在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这年的季冬,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登临著名的岳阳楼,凭轩远望,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此后仅仅两年即唐大历五年(770年),59岁的诗人就客死在一叶旅舟之中。
  首联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洞庭湖和岳阳楼是有名的胜地,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去,登临观景,赋诗作文。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已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壮美景色描写得令人难忘。诗人杜甫对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也是早有耳闻而且向往已久了,然而社会的动乱、生活的奔波使他一直未能亲临。现在,诗人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岳阳楼,目睹了洞庭湖水。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也许诗人有过一丝喜悦,但是这种登临之喜很快地转变为一种沉重的忧虑。因为此时,正值国家战乱,黎民百姓饱受灾难,诗人自己颠沛流离,家破人散。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水,思今追昔,怎能不感慨万端呢?这些感慨中,自然有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对家人前途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忧虑。这种家国之“忧”,贯穿了全诗。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这广阔的洞庭湖水曾将古代的吴国和楚国分割在东南两侧,天地日月星辰似乎就漂浮在这广阔的湖面上,不分昼夜。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洞庭湖的浩大气势和壮美景象,意境开阔雄伟,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辉映,成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佳句。曹操曾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杜甫诗意境相似,但一个“浮”字,使杜诗的气势更加恢宏。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思是说,这个时候,亲戚朋友没有一点儿音信,不能不令人忧念;而自己已是年老多病,却仍然无处可以安身,只能随一叶孤舟漂泊流亡。此联真切地描写出诗人晚年漂泊生活的艰辛凄苦,令人心酸泪下。此联侧重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和担忧,对自己迟暮多病、漂泊孤寂命运的悲哀。然而,诗人的思绪没有停止于此。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个人的命运一直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在忧家忧己的同时总是会联想到国家和广大的人民的命运,生发忧国忧民之情。这一点在下面尾联两句得到了印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站在岳阳楼上,诗人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洞庭湖水面上,他远望万里关山,想到连年不息的战事,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战火中的黎民百姓,而自己已经是无能为力,不禁忧从中来,悲从中来,老泪横流。
  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是“忧”,忧家忧己,更忧国忧民。诗人在饱尝颠沛流离的苦难之后,面对依然美丽的洞庭湖,也没有片刻忘“忧”。诗人心中关注时事、关注国家人民的情思是挥之不去的,“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直至生命的最终,萦绕诗人心头的仍然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怀念。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不事修饰,用语直白。然写景能使人如身临其境,抒情能令人悄然动容,显示了杜甫的语言功力。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