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炉火纯青 情深意长

作者:魏 青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的天才,仅活了二十六岁。他生于福建闽侯,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梁遇春是散文创作的圣手,从1926年开始,他陆续写出三十余篇随笔,发表在《语丝》、《新月》等刊物上,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梁遇春耽迷英国小品文大师查理·兰姆的文章,且能以汉语再造其“絮语”笔调,为“五四”文坛增添了不少亮色,很早就博得“中国的伊利亚”(兰姆的笔名)的美誉。
  梁遇春散文创作的总量虽不算多,但名篇不少,如《人死观》、《“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猫狗》、《Kissing the Fire(吻火)》都曾名噪一时。其中《Kissing the Fire(吻火)》最短,仅五百六十余字,是为纪念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而作的。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飞往当时的北平,途经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时飞机失事,机上三人全部殒命。徐志摩生前是梁遇春性趣相投的朋友和最喜爱的中国现代诗人。当得知他不幸遇难的消息后,梁遇春非常悲痛,并很快写下了这篇短小精悍、情深意长的怀念文章。在文章中,梁遇春以优美灵动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概括了诗人短暂而非凡的一生,认为他以生命复活了自然明快的希腊精神,思想中全然没有阴暗、陈腐的世故,始终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睁大好奇的双眼猜解“人生的谜”,寻探“宇宙的神秘”。对于徐志摩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人生态度,梁遇春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一种向真向美的人生追求。正由于徐志摩拥有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他才会生发出“Kissins thefire”的妙想,才会像投火的飞蛾那样以满腔的热情不计后果地拥抱世界、感受生活,才能够“化腐臭为神奇”,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璀璨。
  这是一篇闪烁着艺术光芒的杰作。小说家废名就极为推许它,认为是梁遇春最完美的文字,有炉火纯青之味。应该说这并非溢美之辞。这篇文章,去尽雕饰,一派天然,于朴素无华的叙写中,十分准确生动地传达出徐志摩的神貌与性情,抒发了梁遇春对死者的深厚感情和深切怀念,确实达到了上乘散文所应有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其中“Kissingthe fire”这一核心意象更如天启神授,使文章平添许多美妙韵味。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