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精妙蓄势 意在象外

作者:苏 静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讲究“尺幅之地,陈兵百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有限的文字表现空间进行拓展,通过具有折射力的选材,精细的结构安排,形成精妙的蓄势,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进而在结尾处突然反转,使读者或恍然大悟,或哑然失笑,或陷入沉思。小小说以富有意味的阐释,增强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以短取胜、“文约意广”(钟嵘《诗品》)、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山顶小屋》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小小说。作者在结构上层层铺垫,一步步地将读者的情感诱入文中的艺术时空,使读者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地从均衡到失衡,始终处于情感激荡状态。作品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更是生发出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引起读者的感慨和沉思。
  《山顶小屋》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其结构却很复杂。作品有两条线,一条是外在的故事情节,另一条是读者的心理期待。前一条线索只是一个叙事的依托,并无独特之处,后一条线索却曲折跌宕,充满趣味。小说开端就确定了一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态度,在不急不缓的节奏中交代了安德鲁夫妇在物色一所不超过一万英镑的房子,这很容易使读者想到他们能不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心愿。接下来,房地产经纪人说到几乎所有的房子都超过一万英镑,这使我们的心理期待和安德鲁夫妇一起受到了第一次挫折,经历了第一次从期待到失望的变化。但我们同文中的主人公一样仍然没有完全丧失希望,果真事情有了转机——山顶小屋出现了,不但便宜而且漂亮。但同时我们也会产生同安德鲁一样的疑问:这座物美价廉的山顶小屋会不会有什么毛病呢?在这里我们的情绪发生了从期待到不安的变化。经纪人信誓旦旦的保证并不能消除我们的疑虑,于是便有了去看房子的情节。在这里作者更是故意放慢了情节发展的速度,将房子如何离城不远,如何长满鲜花,如何干净漂亮,一一道来。我们在为安德鲁夫妇感到庆幸的同时,内心不免又增添一份担心:这么物美价廉的房子怎会没人买呢?果然,一位老头以一种漫不经心的语调叙述了一个有关杀人的恐怖故事。他那种“欲扬先抑”的态度,使安德鲁夫人深信不疑,也使读者心理经历了又一次从期待到失望的变化。安德鲁夫妇最终放弃买这所房子。故事进行到这里,我们读者的心里仍然感到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还会有点什么事该发生。结尾处秘密的揭开使我们恍然大悟,也正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疑虑,在这里,我们的情绪处于第四次的失衡状态。读者情绪的四次变化,说明读者的情绪与作者所设置的叙述结构之间达到了契合,作者以高超的叙述方式,引领着读者一步步走向一个出人意料、令人豁然开朗的结尾。
  本篇小说的独特之处正在于: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使信息得以有效的延宕,之后突然反转,造成一个很出人意料的结局。独特的叙述方式,造就了独特的结构。在开始的时候,作者从安德鲁夫妇的视角出发,故意造成一些信息的压制和延宕,从而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情绪一直处于疑虑之中。在安德鲁夫妇离去之后,视角转移到那个老人身上,使原来被延宕的信息显示出来,从而让读者恍然大悟。而这种视角的转换,同时也造成了读者情感体验的转换:开始时,我们的情绪一直为安德鲁夫妇而起伏,希望他们能如愿地买到合适的房子。最终看到他们与那所房子失之交臂,我们在替安德鲁夫妇感到惋惜的同时,会自然地引发对自身的认知和思考。就像那个老头所说,他们还能在那里再住一两年,不会有人敢冒险买下这个山顶小屋。这话使我们警觉了人性中的弱点,在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文中的安德鲁夫妇一样,过早放弃,过于害怕未知的危险,过于草率地听信别人的“忠告”。因为不能坚持到最后,我们丧失了很多连自己也不清楚的机会。而在结局处,由于视角转换到了那对老人身上,读者的情感也不自觉地会随之转变,会体味到穷人的辛酸,从而欣赏他们的生存智慧。我们甚至会因同情那对居无定所的老人而希望这所房子永远也卖不出去,文章在此处体现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时我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复杂的、矛盾的思索状态中,而无法再达到阅读之初的稳定状态,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有一个由均衡到失衡,最终达到均衡的完整的循环,但正是这种不完整,才使作品蕴含了无限深意。同时,叙事过程中,作者远远地躲在幕后,没有明显的倾向和价值判断,也造成了读者对作品意义理解的多元性。而这篇小小说正是因为它叙事的独特造就了寓意的多元性,从而具有了被赏析和阐释的价值。
  这篇小小说将并不复杂的情节有意地延宕,在层层铺垫中达到了良好的蓄势。读者的感情随着情节不断地一张一弛,不断处于激荡状态,一步一步地被吸引“入境”。正是这良好的蓄势,才造就了陡然反转后意外的效果,而正是这样的结局才使作品形成了最大的寓意空间,才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感情起伏,并使读者生发对人生的沉思。以上正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所应该具有的艺术特征。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