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奇思异笔寄乡愁

作者:王林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这是一首非同凡响的诗,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把埋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吐露出来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初入仕途时一帆风顺。顺宗皇帝即位后,改年号为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革新派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七个多月,由于守旧派的坚决反对,改革便告失败。革新派的人物都被革职贬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后又被赶到更远的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做刺史,四十七岁时死于柳州,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的诗多写个人遭遇,往往忧愤凄绝。柳州当时属于边荒地区,距离京城长安十分遥远。柳宗元政治上接连受挫,又被发配到这蛮荒之地,心情自然激愤不平,成天生活在郁闷愁苦之中。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诗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点明了人物和主题。浩初上人是一位出家的和尚,和柳宗元是好朋友。“京华”指京城长安。诗人同浩初上人一同登山,遥望京城,向亲朋好友寄托思乡之情。首句“海畔尖山似剑芒”,紧承诗题,直写海畔尖山。柳州的山是十分秀丽的,诗人出乎意料地把它比作“剑芒”一样,其郁闷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句“愁来处处割愁肠”紧承首句,顺势而来。心头淤积着愁闷,愁肠寸断,就像刀割一般让诗人痛苦万分。“割”字,既呼应上句的剑芒,又把痛苦之状表现得无以复加。把海畔尖山比作剑芒,把痛苦之状喻为刀割,真是出人意料,大胆新奇,但更奇的还在后面。第三句诗人没有接着写割愁肠怎么样,而是换了一个角度,进一步大胆想象——“若为化作身千亿”。“化身”是佛家用语,因为是和出家人浩初上人同游,用在这里就显得十分妥帖。第四句在第三句的基础上又一次大胆想象——“散向峰头望故乡”。诗人无穷无尽的愁思,没有办法排遣,于是幻发奇想,如果能够有分身之术,化作千千万万个身子,就散在每一个峰头去翘望故乡。
  这首七绝虽篇幅短小,但形象十分鲜明。诗人正是通过这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柳宗元的另一首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也是写登高远望寄托相思的,其中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但这里的相思概括模糊,远不及“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具体鲜明。
  这首诗用奇思异笔把思乡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读来真是感觉“沉着痛快”(严羽《沧浪诗话》)。“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把人的愁思突然扬起,直入高空碧霄,却在高空中突然凝结下来,且越结越紧,愁绪萦绕而挥之不去。大概这就是常说的“意在象外”吧。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