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读懂三毛

作者:河北考生




  三毛死了。
  只用了一只丝袜,这位才女就像一阵风一样走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包括我自己),就连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惊叹不已——刚想结识这位远在海峡对岸的才女,机会就这样烟消云散了。随后,他的《哭三毛》、《再哭三毛》问世了,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无奈之情。
  我这样爱你却读不懂你——三毛,为什么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在黑暗的夜里,我久久不语。
  我真的不懂你——三毛。
  翻开你的散文集,《不死鸟》让我久久热泪盈眶,我理解了你的孤独与寂寞。
  《不死鸟》表达了作者在失去丈夫后,活在责任下的极度痛苦的心声,它便是作者选择死亡的最好的注解。
  诗人在午夜梦回的黑暗中,思念荷西几欲成狂,相思像虫一样啃噬着身体,直到变成一个空茫茫的大洞。为了责任,诗人去做了暂时的不死鸟,可是她的内心是多么苦啊!
  那个曾经快乐的女孩儿到哪里去了呢?那个追求挚爱,视自由为生命的女子,那个在撒哈拉大沙漠,把艰苦当作享乐的女子,只因她拥有心爱的丈夫——荷西。
  三毛失去了丈夫——荷西,“便失去了生命,再好也只是一种枉然”。——她无法忍受活着的孤独和寂寞。
  女主人公在《不死鸟》中对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道路,你们也要想明白,那对于我,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活得太苦了,她在世间承受不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安,她为自己早找了一个安宁的住所。
  有人说:“三毛不切实际的浪漫,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可我终于明白了,三毛没有刻意追求浪漫,她生命的结局也不是悲剧,正如她在歌词中所写:“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这或许是三毛作此选择的一种必然吧!
  三毛,愿你安息,荷西在等着你,不是吗?
  
  [简评]
  看《读懂三毛》,最可寻味的就是一个“懂”字。“懂”是理解,“懂”是宽容。
  是读《不死鸟》那泣血的阐释,让作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是读贾平凹的《哭三毛》、《再哭三毛》,让作者感受到了“屋里不是我独坐……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不仅如此,我想,没有听过《回声》、《橄榄树》,就不会那么爱三毛的个性;没有读过《撒哈拉的故事》,没有领略过《哭泣的骆驼》,就不敢谈三毛的经历;没有看过《滚滚红尘》,就不会懂三毛的特别。
  作者通过认真的读,也在尝试着懂,那令世人震惊的意外,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古人言:“欲远行,先修路”。也就是说“读”是“懂”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懂”。
  (河北乌荷郁)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