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探究高考命题规律 决胜文言翻译备考

作者:邱冬梅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考查历经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2002年,取消了第Ⅰ卷中的选择题,而在第Ⅱ卷增设了一道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分值为5分;第二次是2004年,加大了翻译的文字量,将分值从5分增加到了8分;第三次是2005年,部分省市将分值从8分增加到了9分,三套全国卷甚至增加到了10分,使之成为整个试卷中除作文以外单个小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从今年考生解答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实际情况来看,得分率普遍偏低,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把握这一高分题型的应试技法,是摆在众多考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以为只要科学实施如下四条复习对策,还是可以突破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这一难点的。
  
  一、综观16套试题,把准命题规律。
  
  今年3套全国卷和13套省、市单独命题试卷对“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总体情况如下:
  
  说明:⑴因为北京卷没有设计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故未列入。⑵“翻译字数”均不含标点。⑶上海卷另有一道文言文翻译的选择题,分值为2分,整个翻译题的分值合计为7分;重庆卷另有一道句式的选择题,分值为3分;辽宁卷另有一道断句题,分值为4分。
  透视上表,我们可以探寻出200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在命题上的三个基本规律:
  1.选文标准——突出浅易。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透视今年16套卷中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选文,“浅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⑴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⑵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⑶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扬德的传记类散文,而不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⑷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⑸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9套卷选自《二十四史》)。例如秦汉散文与后世古文名家的作品,前者是文言文的源头,后者则大体承袭了前者的整体风格。
  为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时,一定要参照上述五条标准,精心选择“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大胆舍弃那些“繁、难、艰、深”的文言文阅读文段,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组卷方式——同用一则阅读材料。在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组卷方式上,今年16套卷中有15套的文言文客观题、主观题同选一则阅读材料,只有福建卷采用的是客观题、主观题分选两则阅读材料的方式。两相比较,笔者觉得前者更为成功。因为从解题思维的连续性来看,不论是第I卷中的实词含义、虚词用法,还是第Ⅱ卷中的句子翻译,能力层级均为B级。同一考点(文言文阅读)同一能力层级的考题,用同一则材料来进行考查,更能保持考生解题思维的连续性。选用两则材料,不仅加重了考生思维转换的负担,而且也加大了考生答题的阅读量。
  为此,对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设计,推测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将会采用“同用一料”这种科学的也为广大考生认可的组卷方式,它理应成为高三复习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设计的主流范式。
  3.翻译字数——40字左右。今年16套卷中,翻译字数在38字以上和以下的各为8套和7套。笔者以为40字左右的界定更为合理:其一,《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解析》明确指出“增加古文翻译的文字量”;其二,作为一道分值大多为8分的试题,40字左右的翻译字数方能与分值的振动分布匹配。尽管今年各套试卷在翻译字数的设定上落差还比较大,但2006年一定会由“各领风骚的尝试”走向“九九归一的趋同”。
  为此,我们平时的训练一定要把准40字左右这个度,至于将此设定为2句、3句还是4句,可视文段的知识点分布和其他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情况灵活掌握。
  
  二、剖析16套试题,把握考查重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和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如:
  ⑴裴侠危笃(重)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痊愈),此岂非天佑(保佑)其勤(勤勉)恪(谨慎)也?(全国卷Ⅰ)
  ⑵学者(学写文章的人)当至于(达到)是而止尔!(湖南卷)
  ⑶侠曰:“以(为了)口腹役人,吾所(……的事)不为也。”乃(于是)悉(全部)罢之。(全国卷Ⅰ)
  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如:
  ⑴大用则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小用则亡。(福建卷)
  ⑵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宁……耶:难道……吗)?(浙江卷)
  ⑶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被动句、互文句)(全国卷Ⅲ)
  为此,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六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加以系统地梳理和针对性训练。
  
  三、掌握六种方法,增强翻译技能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下面三条原则:①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②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③雅。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就高中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功底而言,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必须做到的,否则不能说是“正确的译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考生可以灵活采用如下六种翻译方法(为增强指导的对位度和时效性,所选例句均取自2005年16套高考试卷):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广东卷)
  译文: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⑴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如: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持廉洁一直到死,如今妻子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⑵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如: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上海卷)
  译文: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⑶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
  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辽宁卷)
  译文: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如: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