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诗话阅读

作者:孙国玉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富有魅力的文学形象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与人“谈话”的, 因此这种“谈话”也就更易走进人的心灵。高中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需要优秀文学作品的濡养与熏陶。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沉重的考试压力,使每一个高中生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此时也正需要文学来松弛、抚慰。高考语文的改革,对阅读与写作的空前重视,也使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成为高中学习的必修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高效而又愉快地阅读呢?
  
  一读什么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经典就是经典,它是名家的代表作,是大师们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凝结,经过了时空的检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首选。鲁迅、郁达夫、朱自清、郭沫若、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老舍、巴金、茅盾、丁玲、冰心、叶圣陶、孙犁、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何其芳、臧克家、九叶派诗人等前辈作家的作品,如日月星斗,光华永存。他们以旷世的才情、精湛的思想,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耕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王蒙、蒋子龙、冯骥才、高晓声、梁晓声、邓友梅、汪曾祺、贾平凹、路遥、韩少功、张贤亮、谌容、陆文夫、王安忆、阿城、张洁、张承志、铁凝、史铁生、舒婷、北岛、顾城等当代作家,在文革后如压抑太久的火山,喷涌而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近年来,余秋雨、余光中、席慕容、林清玄、张晓风、赵丽宏等人的作品,以独到的见解和清丽的文笔,赢得大批读者,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捧读这些大家的作品,你感觉不到丝毫的颓废与消沉,有的是凝重与执著。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对生命与生存的剖析,是他们作品的共同主题。多读这类作品,能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让人走向成熟与深刻。
  但名家的作品未必都是名篇,鲁迅就坦承自己的有些作品是赚稿费的。翻开朱自清的散文全集,真正好看的也就《匆匆》、《荷塘月色》、《绿》、《冬天》、《背影》等寥寥数篇。对高中生而言,不搞专题研究,没必要读那么全;时间宝贵,也不可能读那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一些选集,再读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以加深了解。
  李杜文章万古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经典毕竟是经典,它经过时空的检验,注定了与现实生活的不同步。经典作品里的生活与高中生的生活相差太远,语言风格也不够时髦,因此,现在的高中生觉得“不新鲜”。其实这很正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真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好事。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文坛,谁在“领风骚”呢?张贤亮下海办影视基地去了,海子、顾城自杀了,更多的作家销声匿迹了;《十五的月亮》只卖得16元,而《老鼠爱大米》已拍得上亿元;荧屏已经被太监、格格、皇阿玛占领了;《哈利·波特》、《考场作文速成》已经充斥书店的柜台了……套用一句时髦的话,中学生不爱读名著,是社会大气候和文坛小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纯正的文学趣味能这样培养出来吗?
  台湾诗人痖弦说:“在我而言,能抵挡时间的恐怕只有诗了。”我说,能抵挡世俗的浅薄与浮躁的,恐怕只有经典了。赵翼写出这首惊世之作已几百年了,李杜的文章还在传,而“新鲜”的、意图“领风骚”的文章,出现了不少,但尚无人敢称超过了李杜。当然,有一些优秀的时文,虽然作者名气不大,但作品在思想、技巧、语言造诣上,已足称得上名篇,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也许就是未来的经典,不然经典不是要断代了吗?
  不薄今人爱古人,阅读还要读经典。
  
  二怎么读
  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
  读书要“乐读”,不要“苦读”。最恐怖的读法是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读书,这哪里是读书,分明是上刑,这样读书能读得进去吗?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没有乐趣又如何能坚持得下去?另外还要除去功利之心,如果把读书当作业,为写作文搜集材料或为做阅读题增加速度而读,乐趣也会荡然无存。读书是休息,读书是娱乐,除去“得失之心”的障碍,随意浏览,以欣赏之心而不以研究之心去读,方得书中之趣。
  记得初中时,同桌得了一本《封神演义》,奉为至宝,主人捧读,我歪头蹭读,读慢了怕他翻篇,读快了又要忍受满心的期待与煎熬。一天下来,满脑子的飞剑、神鞭,随手丢一块石头,必喝一声“疾”,意识中那就是哪吒的金砖。虽头歪不能直,走起路来总是“向右看”,其状惨于落枕,但心中之乐却无法言表。后来看到金圣叹的“雪夜围炉读禁书”之乐,觉得就是那样的。
  处于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读书是与谋生密切相关的。尤其是高中生,高考似乎已成为生活的全部,心如绷紧了的皮筋,身如题海中的泡沫,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为了读书带来的身心愉悦而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事。但唯其如此,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才更有必要。文学作品好比是高速路上的服务区,是用来休息的、放松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风清月白,夜深人静,一书在手,闲翻几页,睡意袭来,打个呵欠,伸个懒腰,放书于枕下,安然入梦。此等舒适与悠闲,任一天下来有多么累,此时都化解了。好书是好梦的支撑,以书为枕的梦境是美丽的;好书是人生的良伴,有书相伴的人生是充实的。
  退一步说,哪篇文章是没用的呢?文思泉涌的时候,灵感是来自习题集还是枕边书,还真不一定。不存功利之念,未必不收功利之效,此无用之大用也。当此嘈杂人世,滚滚红尘,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要享受读书。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清代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与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则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了。看过的书,记得住固然好,没记住也不强求;领悟了固然好,一时不懂,也不必执著。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对作家、时代有了一些了解,再反复吟诵,就会发现一次有一次的领会,一次比一次能到达更新的境界。
  高中时读北岛的诗,对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很是抵触,觉得太过灰色。而今见得多了,方觉诗人的深刻,甚至还读出了愤慨、悲凉与无奈的诸多滋味。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读书的趣味原来就在这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领悟与发现之中。当“春水”泛滥,何愁“巨舰”不行?
  读书不可急功近利,要顺其自然,耐得住寂寞。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分析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应知人论世,对这段历史有大致的了解,对作家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站在高处,洞察全局。另外,阅读兴趣应广博,古今中外,各门各类的书都看一些,彼此交互参照,置身“山”外,居高俯视,才会对“山”了然于胸。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为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