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高中生如何欣赏社科文章的理性之美

作者:劣雅丽 尤立增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高中语文课本中重要的文体类型,同时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作为高中生,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够欣赏社会科学类文章的理性之美,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评判,进而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作理性的欣赏和鉴别,能从审美和评判的高度去审视作品,去辨析文章。
  阅读鉴赏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够提高人们对人和社会的科学认识水准,能够培育与弘扬人文精神,能够提高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欣赏社会科学类文章的理性之美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社科文正确而鲜明的观点。社会科学类文章探讨社会科学问题,对一个事物或道理,加以论证或者提出一种见解。其基本特点是有说服性,要以理服人。有理,就是观点正确,合乎情理,即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是非观念,这是最根本的标准。明确,必须有事实或理论作基础,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主张和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的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这段文字是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的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在文章开头作者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汉字起源于6000年以前。这种观点不是盲目提出的,而是在对大量考古发现的史料进行研究后提出的。文章的主体部分逐层论述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结尾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观点明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把握社科文真实、典型而新颖的论据。社会科学类文章论据准确真实。真实,是指用作论据的事实材料,要真实可靠,不虚构,不歪曲,不夸大,不缩小;引用别人的言论,则忠于原意,不曲解,不篡改。用真实的材料作论据的观点,才能站得起、立得牢,才会令人信服。典型,是指选作论据的事实、道理有代表性,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这样的材料作论据,文章的观点才会鲜明突出,阐释事理才会精辟有力。新颖,道他人之所未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唯陈言之务去”等都是这个道理。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这段文字节选自《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这个语段的中心句是“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引用了顾颉刚先生的观点、《蜀王本纪》的内容以及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作为理论和事实论据,才产生了让人信服的说服力。
  3.欣赏社科文推理的严密的逻辑性。这是社科文理性之美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把文章写得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条有理,才能说服读者。一般而言社科文都要对客观事物或者存在的问题,用概括的语言,按照一定的理论和逻辑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人信服,并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推理就是从理中推出,要合乎道理,合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合乎逻辑。文章是用了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都需深思熟虑。
  “美”的藏匿地点有两处:(一)在大自然中,(二)在艺术媒体中。第一种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昂贵,因为科技就是要征服和破坏自然的。有见解的社会比较懂得利用第二种——艺术媒体——来重塑人们的感情生活。无论音乐、绘画、文学、诗、古迹、建筑……都是为了呈示一种东西——美。让美感沁入人心,把爱美(应该说是对美的钟爱)变成生活和行为的一部分,而后建立一个由个人到集体的行为秩序。到那时候,阳明山的花枝也无人再攀折,人人懂得如何去注意仪态;居室庭院,整洁有序。中秋第二天的草坪上,很少有人再丢垃圾,因为人们怕破坏那景物之美。
  这段文字节选自张继高的《爱美也是一种道德》。对美的热爱,本来是一种纯个人的感情和纯个人的行为,而道德则是一种社会规范。从“爱美→道德”中间,作者加入这样一句话:“让美感沁入人心,把爱美(应该说是对美的钟爱)变成生活和行为的一部分,而后建立一个由个人到集体的行为秩序。”这样,就完成了推理的过程,推理显得严谨而巧妙。
  4.领会社科文的理性的科学精神。社会科学首先是科学,这就意味着社会科学类文章必然具有理性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民主、自由和开放性,多元化,求证和检验的精神。科学精神可以引导我们去客观地观察、认知一切事物,它能不断地给予人们一种理解、处理各种事物的理性依据和可靠方法,使人们减少失误。
  当欢迎和赞赏多样化的时候,切不要忽视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事物因其单一,也就易于把握,可以简单地对待,于是我们党政机关进行的领导和管理就更多地靠命令和灌输的方式,甚至一度靠斗争和压制。现在,以往许多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管理方式失败了。包括基层党建、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治理腐败、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无不遇到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国外一些不良的东西随之进入,以及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就更为复杂了。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这种多样化,不解决这类问题,那么我们已经倡导和推行20余年的改革,便会陷入被动和尴尬境地。
  这是钟国兴的文章《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社会多样化》中的一个片段。这段文字分析了社会多样化给我们带来的新的问题,表现出求真求实、理性怀疑的科学精神。
  5.感受社科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洞识,可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和素材。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文化底蕴,就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谈古论今,所反映出的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这都需要我们在欣赏社科文时认真把握。
  人对建筑的美感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这段选自《建筑之美》的文字,旁征博引,写出了作者对建筑美学的独特感受,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识素养。
  6.鉴赏社科文语言的哲理之美。许多优秀的社科文语言都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美,其语言的哲理美又包括语言的理趣之美和语言的精深之美,由此而使凝聚哲理的社科文语言达到了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试想,如果语言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少意蕴,缺少哲理,缺少思辨性,没有思考的厚度和思维的张力,那么,社科文如何闪现出理性的光芒?许多社科文深受读者的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文章以深刻蕴藉、富有哲理的语言深深吸引着读者,给读者以思考与启迪。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这是余秋雨的《笔墨祭》中的一段文字。余秋雨的文章能从容地分析他所掌握的历史与文化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事着充满理性兼激情的思考。“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一句,饱含哲理,留给人许多联想。
  总之,欣赏社科文章的理性之美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和修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能够在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科学的解读。通过语言载体,在阅读中渗透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挖掘社科文章的美的因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