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古诗鉴赏初步

作者:熊芳芳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人写诗,今人还在写;中国的孩子闭着眼睛背诗,老人捋着胡须吟诗;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能随口作诗,满腹经纶的文人更是出口成诗。中国诗风蔚然,令外国人惊叹不已。
  当我们含英咀华,说唐诗,说宋词,说元曲的时候,要饮水思源,切莫忘了《诗经》这部古老而辉煌的诗歌总集,还有“诗歌之父”屈原。乐府诗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民的快乐与痛苦,文人五言诗为中国的诗歌史锦上添花,曹氏父子三人血性相同,一样的刚健慷慨,史称“建安风骨”,魏晋南北朝时代,打得天昏地暗,可好诗却不断地涌现,陶渊明率先表明心迹:不为五斗米折腰!谢灵运更是不问战事,沉浸在山水诗的自由世界里。
  繁花似锦的唐朝,是中国诗的黄金时代。前后不到300年,留给后人的诗歌却多达5万多首。它比从西周到南北朝留下的诗歌还要多出三倍以上,而这段时间长达1700年左右。“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圣用他们的个性、才华以及人品在唐诗的世界里各撑半壁江山。在杜甫大放光辉的时候,白居易这个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轰动了京城,随后,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
  当李白、杜甫、白居易正忙于吟诵自己的诗作时,“胡夷之音”悄悄在朝野流传开来。爱唱燕乐的人们,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在燕乐中填进自己喜欢的诗词。为了使诗词能入乐,这些词便变成了长短句,人们叫它曲子词。为宋词的兴盛培土育苗的要数晚唐作家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混迹于烟花柳巷,词风浮艳柔婉;然而“婉约以易安为宗”,才貌双全的李清照一出来,人们马上抛开了柳永。东坡的诗好,词也好。尽管有人嘲笑他 “以诗为词”、“诗词不分”,但他生性倔强,不懈努力,终于把豪放派的词发展到了顶峰,和婉约派平分秋色。南宋时期,在东坡众多的追随者之中,有一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豪放派逐渐变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还出现了一位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陶冶情操,濡染文化,丰富底蕴,请从欣赏古诗开始。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1.美在传神。
  杜甫的绝句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燃”字,不仅写出了花的色彩艳丽,而且写出了如火焰般跳跃的动感。
  又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相传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2.美在空灵。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作者不完全托出,而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何处住,在横塘,不待对方回答,已经忍不住自报家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心无城府的船家女形象。“或恐是同乡”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是文字之外的描写,即“不写之写”,也即“留白”。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不说“今日得相识”,而说“生小不相识”,婉曲地表达相见恨晚之情,空灵蕴藉,清新无邪。
  3.美在简远。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4.美在韵律。
   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韵、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感情表现得格外鲜明准确。
  5. 美在含蓄。
  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尽如人意。诗人显然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6.美在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杜甫很难得的闲适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诗人的强烈感受,用工笔描绘的飞燕图和睡鸳鸯与粗线条勾勒的春日艳丽图景交相映衬,清晰表达出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境和面对欣欣向荣景色的喜悦心情。又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
  7.美在变化。
  诗家语讲究变化,在色彩、景情、景人、动静、远近、今昔、虚实、明暗、高低、抑扬、褒贬等方面,诗人的笔法必定是摇曳多姿的。语言的变化美,是吸引读者的要素之一。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最后一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