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也说“正言若反”
作者:殷 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仔细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然后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这些话语,很有意味。安陵君心知秦王是在欺诈,但又不敢直接回绝和顶撞,于是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像是在表示感激,而真正目的则在于婉转地拒绝秦王的“好意”——这是一种外交辞令。秦王见安陵君不肯就范,心里恼火,说话却仍很有艺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面上说你安陵君是个老实人,所以没有防你,而实际上是在威胁恐吓,无非是要安陵君识相一点,赶快献出国土——这同样是外交辞令。安陵君和秦王,一个谨慎胆怯,一个骄横狡诈,说起话来却都能正言若反,将真实意图隐含在客气得体的外交辞令中。
正言若反,就是内心的想法不从正面直接说出,而是委婉曲折,用反话来透露。这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得巧妙,可以避免正说直说的急切浅露,使话语意味深长,充满情趣,起到极佳的表达效果。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十分注重对人物言行的记载和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常常运用正言若反的艺术手段,这从《语文》(人教版课本)高中第一册的几篇课文里即可见一斑。
先看《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几句话。当郑国被晋、秦大军围困,形势极为危急的时候,郑国大夫佚之狐胸有成竹地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认为只要请烛之武出马去见秦伯,必定能使秦军退走。心急如焚的郑伯别无良策,只好去请。面对急来抱佛脚的郑伯,烛之武却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那意思是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做不成什么事了。”这是在说反话,为自己长期得不到重用而发牢骚。烛之武才智过人,这一点佚之狐很清楚,郑伯恐怕也知道,而烛之武本人更是颇为自负,所以才有一肚子的怨气。此处妙在他发牢骚也很讲究艺术,来个正言若反,既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又避免了直接指责郑伯。效果当然良好,郑伯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赶紧道歉:“我早先没能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老臣发几句牢骚,国君赔一个不是,于是矛盾化解了——烛之武同意出马,凭三寸不烂之舌,三言两语即说服秦伯退兵,挽救国家于危亡。在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下,加入这样一个小插曲,使文章叙事显得有张有弛,有情有趣。
再看《勾践灭吴》中勾践的一番话。会稽之败后,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报仇雪恨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只等时机到来。这时候越国的父老兄弟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在诸侯各国面前羞辱我们的国君;现在越国也已经忍耐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这正是勾践梦寐以求的事啊!十年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然而,勾践一开始却假惺惺地推辞说:“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大意是:从前那一仗打败,不是你们的罪过,完全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多么煽情的话语!十年来包羞忍耻、发愤图强的勾践,竟然说出“如寡人者,安与知耻”的话,细细体味,其中的情感意趣是不难发现的。此时的勾践早已是一位城府极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要煽动起越国百姓最强烈的复仇情绪,运用的恰恰就是正言若反的语言艺术。他的目的达到了——父老兄弟又一次请战,并表明了同仇敌忾、尽力一战的意志和决心。
最后看《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段极有情趣的对话。赵太后刚刚执政,就遭秦军猛攻,赵国不得不向齐国求救,而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宝贝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然后才肯出兵。太后坚决不同意,面对大臣的强谏,恼火已极,公开表示:“有谁再敢劝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太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矛盾似乎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触龙又该如何去劝说呢?见了怒气冲冲的太后,触龙先是嘘寒问暖,探询太后的健康,并说起自己的养生之道。等太后脸色稍微和缓了些,触龙便提出要开个后门,请太后为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工作,于是激起了太后的兴趣,引出下面的对话: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一个老头,一个老太,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儿女之事,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此触龙施展了正言若反的说话艺术——明知妇人最疼爱小儿子,却偏说自己的疼爱超过妇人;明知太后最疼爱长安君,却偏说太后疼爱女儿燕后超过了长安君。这样一来,太后的怒气和戒心完全消失了,而触龙的智慧和情趣得到了充分表现,他逗引着太后一步一步地进入了自己预设的话题,那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终,太后被说服了,自觉自愿地提出送长安君去做人质,一桩军国大事就此圆满解决。
由以上几例可见,正言若反是一种含蓄蕴藉、曲折巧妙的语言艺术,它的成功运用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品中,描写人物正言若反的文字,往往是作者的得意之笔,全篇的精彩之处。抓住这些文字进行品味,感悟言外之意,领略话中之趣,有利于准确分析人物性格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