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文言文断句“小妙招”
作者:宋喜青
这些“路标”指何而言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类。
一、语末助词。比如:“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耶、欤、邪”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我们根据这些语末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就能将一篇文言文点断若干处。
二、语首助词。比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我们根据这些语首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则可将这些词前面的文字点断,也可以借助它们理解下面的文意。例如: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子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耕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寡之。
——《孟子·公孙》
在这段古文中,共有十三处需要点断,利用语气助词就可以点断八处,一般在这些虚词后面,都应该有语法停顿。
因此,这些虚词可以作为我们句读、标点的参考。
三、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比如:“云、曰、问”等词之后,一般可以点断,标上冒号和引号。例如: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人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如果要我们给这段短文断句、标点,“曰”这个词就可点断五处。由此可知,“曰”也可作为断句、标点的参考。
四、疑问代词等。比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五、表示特定结构的文言文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不亦……乎”、“何……为”、“安……哉”、“孰与……乎”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此外还有倒置句式、省略句式等。我们只要掌握这些句式,就可断句。
除这几类“指路碑”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人经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个特点来断句,也可以借助古人写文章常常先总提后分述或者先分述后总结的特点来断句,也还可以利用文言句子经常用名词或代词作主语而主语又经常放在句首这个特点来断句。当然最重要的是反复体会文意、弄清文章中句与句的关系。我们只要掌握这些“指路碑”,再经过必要的练习,给文言文断句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只要断句问题解决了,加什么标点符号也就比较好办了。
切记:理解文意是点断句子的关键,如果不懂文意就很难点断句子。断句、标点,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
1、反复默读,理解文意。从全文出发,弄清楚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眉目,然后再开始断句、标点。
2、从粗到细,琢磨精思。对一段文章,要注意它的层次和逻辑,努力钻研原文,弄清作者思路,有助于准确地断句。
3、反复吟诵,仔细推敲。标点完文章后,要在反复默读中检查错误,切不可点断了事。
【实战练习】
给下面《墨子》中的一段话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提示】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代词“何”可断两句;借助代词“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群可断两句;借助先总提、再分述,最后总结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