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尖兵的钱瑗

作者:杨 绛




  钱瑗和她父母一样,志气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尖兵,我原以为是女儿创的新鲜词儿,料想是一名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什么将领或官长。她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就尽心竭力地当尖兵。钱瑗是怎么样的尖兵,她的同学、同事和学生准比我更了解。
  我们夫妇曾探讨女儿的个性。钱钟书说:“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我觉得这话很恰当。两位祖父迥不相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都很突出。
  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北师大曾和英国合作培养“英语教学”研究生。钱瑗常和英方管事人争执,怪他们派来的专家英语水平不高,不合北师大英语研究生的要求。结果英国大使请她晚宴,向她道歉,同时也请她说说她的计划和要求。钱瑗的回答头头是道,英大使听了点头称善。我听她讲了,也明白她是在建立一项有用的学科。
  有一天,北师大将招待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的一位监管人。校内的英国专家听说这人已视察过许多中国的大学,脾气很大,总使人难堪,所以事先和钱瑗打招呼,说那人的严厉是“冲着我们”,叫钱瑗别介意。钱瑗不免也摆足了战斗的姿态。不料这位客人和钱瑗谈话之后非常和气,表示十二分的满意,说“全中国就是北师大一校把这个合作的项目办成功了”,接下慨叹说:“你们中国人太浪费,有了好成绩,不知推广。”钱瑗为这项工作获得学校颁发的一份奖状。她住进医院之前,交给妈妈三份奖状。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
  钱瑗爱教书,也爱学生。她讲完课晚上回家,得挤车,半路还得倒车,到家该是很累了。可是往往到家来不及坐定,会有人来电话问这问那,电话还很长。有时晚饭后也有学生来找。钱瑗告诉我:她班上的研究生问题最多,没结婚的要结婚,结了婚的要离婚。婚姻问题对学习影响很大,她得认真对待。所以学生找她谈一切问题,她都耐心又细心地一一解答,从不厌倦。我看出她对学生的了解和同情。
  早年的学生她看作朋友,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年轻的学生她当作儿女般关爱。有个淘气学生说:“假如我妈能像钱瑗老师这样,我就服她了。”
  钱瑗教的文体学是一门繁重而枯燥的课,但她善用例句来解释问题,而选择的例句非常精彩,就把文体学教得生动有趣了。她上高中二年级时曾因病休学一年,当时我已调入文学研究所的外文组(后称社科院外文所),她常陪我上新北大(旧燕京)的图书馆去借书还书。她把我借的书读完一批又读一批,读了许多英国文学作品,这为她选择例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这许多例句都是她备课时随手拣来的,没留底稿。我曾看过她选的例句,都非常得体,也趣味无穷。钱瑗看到学生喜欢上她的课,就格外卖力,夜深还从各本书里找例句。她的毕业生找工作,大多受重视也受欢迎,她也当作自己的喜事向妈妈报喜。
  钱瑗热心教书,关怀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她为人刚正,也得到学生和同事的推重。她去世的告别会上,学生和同事都悲伤得不能自制。钱瑗的确也走得太早了些。
  如今钱瑗去世快七年半了。她默默无闻,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名师,只是行伍间一名小兵。但是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做父母的痛惜“可造之材”未能成材,“读书种子”只发了一点儿芽芽,这只是出于父母心,不是智慧心。我们夫妇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人世间留下一个空名,让不相知、不相识的人信口品评,说长道短,有什么意思呢。钱瑗得免此厄,就是大幸;她还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友好的爱重缅怀,更是难得。我曾几次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文革”期间钱瑗的学生张君仁强,忽从香港来,慨然向母校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张君此举不仅得到学校的重视,也抚慰了一个妈妈的悲伤。他的同学好友是名编辑,想推出“纪念钱瑗小辑”,他们两人相约各写一篇。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友好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没几天就写出好多篇。我心上温暖,也应邀写了这篇小文。
  (选自《我们的钱瑗》,三联书店2005年9月版)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