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议论文写作关键例说

作者:李 双




  总体构思篇
  
  把握话题内涵,联想生活现实,澄清认识误区,引导人生方向。
  
   [话题]
  有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人说,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低处纳百川。
  两句话都富有哲理,请你以“高与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拨]
  高考作文命题在强调真情实感、独到见解的同时,话题的总体倾向也由具体、实用趋向抽象、空灵,我们考查近年来备受称赞的作文题就不难发现。如:“忙”、“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留给明天”、“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一枝一叶一世界”等等。这类作文话题学生容易流于空泛而不着边际,或者无话可说而生拉硬拽,这都是作文的大忌。
  “把握话题内涵”,是避免作文重大失误甚至跑题的关键。审题要防止“粗心”,千万不能慌慌张张地“扫描”。必须定下心来,一字一句把命题看清楚,一个词、一个词地“慢”读,吃透“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老师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决不能等闲视之。话题的导言,或设置情景,或引导思考,或加以限制。考生不要只考虑导言,也不能只关注话题,应该在二者的结合处明辨话题的实质内涵,并从中发现一般道理。当然,既然是话题作文,有时候话题所蕴含的道理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考生选择有时代感而且自己能够说得清的道理来阐述,切忌刻意强调新颖而产生偏题的重大失误。
  本话题导言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惯用语,“向”、“走”和“往”、“流”也是动态的趋向,它实际上隐含着对论述范畴的限制——“追求”。作文也只能在这一范畴中立意,谈追求的高低。如果不考虑这一限制而写“位置的高低”、“境界的高低”等,就严重偏题了。
  这个话题本身对立意并没有固定的指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隐含“志当存高远”的意思,而“高处不胜寒”又指出了这种追求的一种可能的结果;“水往低处流”似乎应该否定,而“低处纳百川”又指出了它的优势。这个话题富于思辨性。要想写好作文,空讲道理是很难做到的,起码对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怎样辨明其中的道理,并做到观点明确、集中呢?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联想生活现实”,就是要寻找这一话题与现实生活的对应之处,特别是错误思潮和认识误区,从而使一般道理明确、具体化。要广泛联想,寻找既切合话题内涵,又有较强的时代感,还要自己有话可说的内容,然后明确观点,整理思路。例如: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追求什么呢?我们所谓的“高远的追求”是不是有很大成分是地位和财富呢?很多地方有“抓月”的风俗:“满月”的时候在幼儿面前摆放各种器具或模型,从而预测他的未来。幼儿摸到了锄头或者抓到了钢笔,做父母的有什么反应呢?上幼儿园或小学时,谈起自己的理想,如果有孩子说“长大后当厨师”,老师会不会说“那算什么理想,换一个”呢?非得说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之类才作罢,即使是做个解放军战士吧,也得是高高在上的“空军飞行员”,最好遨游太空。这反映一种怎样的倾向?我们所受的教育一直都是“不平凡”的教育。现实社会是一个金字塔,总有人站在塔顶,那是精英,可敬可佩;而塔顶以下呢,却正是我们社会的基石呀!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英,这是现实,志当存高远也应该考虑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怎样的追求才有价值?你是青松,或者说有机会成为青松,自然要屹立于泰山之巅,展示自己生命的壮美;如果是小草,或者只能做小草,也该扎根沟谷,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色。一身汗水满脚泥巴的袁隆平并不比把神舟飞船送上天的科学家逊色。这样,我们就明确了话题的一般道理:追求的高与低并不取决于位置的高低,而取决于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考生就可以避开空灵的或者思辨的说理(实际上考生往往是空泛地拼凑字数而已)这一难关,只就核心道理简单论证之后,马上转入“澄清认识误区”,摆表现、谈危害、找原因,把文章引向深入,最后自然作结,进一步针对现实明确观点,“引导人生方向”,使文章有时代感,也富于教益性。
  当然,这里只就话题的一种立意来谈,其他立意可以参照这种方式构思。
  
  [例文]
  登高
  唐山一中2005届16班孙羽津
  一袭长衫,一觚淡酒,饮着百代悲愁,吟着千载绝唱。有古人,高楼上。或出世或入世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一个普遍的印象:登高而生悲。
  从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到东坡“高处不胜寒”,人们领悟到古人之“悲”的缘由:对虚幻中天地辽远而个体渺小的无奈,对现实中仕途艰险、世态炎凉的畏惧。于是后人把这些句子投进了自己的境遇,胡乱搅拌从而发酵出一个道理:身在高处,是悲伤,有灾难,不如舍高就低,无忧无虑,清闲自在。
  于是奉为圭臬,膜拜着,实践着,并从中得到了恩惠,享受到了所谓天伦之乐与清风明月。然而,另一种危险却在潜滋暗长并蔓延着:有才之人紧闭用武之门,无才之人大开享乐之路。于是,抖落责任,保全自身。
  古之才俊居高位者,退而归隐,不在少数。王安石一朝宰相,因变法而遭忌,终惧权贵,请得骸骨,出为平民,以致新政不行,黎民困苦。顺治九五之尊,想入非非,遁入空门,以致社稷倾危,北生鳌拜专权,南起三藩之乱。保全了一身,牺牲了万民,全在高与低一念之差。
  才俊舍高就低是保全自身,凡庸之人安于低处则为不思进取,这正是他们庸庸碌碌的根源。当有人提醒他们珍惜时光努力奋斗时,他们借口道:还是平凡些吧,高处不胜寒啊,低处自在,干嘛努力!当有人讲述见义勇为的故事时,他们摆出不屑:人生在世,平安快乐为要,干嘛去追求那于己无益的“高”呢?于是,他们抱着“古训”一个个沉沦下去,颓废下去,无休止地“低”下去,最终丧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看见,匍匐在神庙下的生灵,我也看到火刑中飞扬的灵魂;我看见,病死多少都不为不幸的麻木者,我也看到振臂呼喊试图打破铁屋子的孤独者。我知道,有人形神俱腐,我也知道,有人化作明星,永远闪烁在人类精神的星空。
  现在,我看见,高山的下面,聚集了高喊“平庸”的千百万人,而山顶上的也间或滑下几位,和他们一起唱着《猪之歌》,享受着所谓的“平庸的快乐”。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时有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和几百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有着太多的相似,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想和我的同类登高,并呼唤着千百万人,在这个应该产生巨人的时代里一起登高。我要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登高,我要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登高,永远攀登下去,无论它怎样高,哪怕“不胜寒”!
  
  这篇作文学生用50分钟完成。构思立意摒弃了一般学生高与低辩证关系的空泛议论,联系现实抓住要害,针对“我平庸,我快乐”的错误思潮,有重点又不失全面地紧扣话题展开议论,见解新颖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给人启发,有较强的现实教益性,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从“登高而生悲”这一传统文化现象起笔,再加上王安石、顺治帝、布鲁诺、鲁迅的例子,赋予这个话题更多的文化内涵,又能较深刻地关注现实生活,澄清认识误区,二者能够紧密关联,内容比较厚重。
  结构清晰,思路顺畅,语言简练又极富意蕴。评分应该接近满分。
  

[2] [3] [4]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