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山核桃
作者:傅东华
山核桃
傅东华
我没有见过山核桃的树,可我曾吃过山核桃的果。
你要吃山核桃,先就得攻进它的那个铁硬的硬壳。你如果牙齿不行,这第一道防线就难破。就算这已攻破了,里面仍有许多曲折迂回的硬隔膜,非经一番辛苦抉剔的工夫,轻易吃不着它的肉。然而吃山核桃的趣味正在这里。
前几天看过一部名为《五十年后》的理想影片,里面形容五十年后的生活,有一点最叫我失望的,就是那时的食物已可用科学方法制成一颗小小的丸药一般,只消吞了一丸就可一天或竟几天不饿,这么一来,原可省不少的事,但是人生之中岂不被剥夺了“吃”的权利吗?
这是人生的小事实,说起来也很平凡,却是绝少人能够发现那其中隐伏着的一个大原则,即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
唯其不懂得这个原则,所以多数人妄想着去达到他们所假定的目的,以致他们的一生大部分成了空白。我想这是大大犯不着的事。
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辛苦有它的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是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
已经飞黄腾达之后,再去回味窗下的十年,犹之结婚之后再去回味恋爱的生活。因有这回味,便足以证明当初的生活有它本身的价值,也因有这回味,便足证明你当初未曾充分认识那价值。
在动荡的现代,这个原则的应用似乎尤其重要了。因为在安定的社会里,人的一生还多少可由自己操纵;你所努力奔赴的所谓目的,一旦达到之后,也至少可有暂时的稳定。如今在剧变的潮流中,你能拿着罗盘指定你一生的方向始终不变吗?即使已经到达你的“彼岸”,你能保得住不再被冲击到别处去吗?唯其不能,所以愈加要了解这个原则。
你倘若曾和中年以上的人做朋友,你也许听过下列的典型的对话:
“多年不见了,听说你近来混得很好。”
“哪里哪里!还不是连年亏空。听说××很不错。”
“是的,他至少生活是解决了。”
这所谓“生活解决”,无非就是不用做事也可生活的意思。这个“生活解决”,在青年时代或者不是迫切的要求,在中年以上的人,却正是他们所谓“人生的目的”。你说这目的太平凡吗?然而一个社会里究竟有几个人能免俗!而事实上,就是这样平凡的目的也已经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迷梦了。因为这种“生活解决”和“身后萧条”的比例,你总可以想象得到的。
因生活不解决而苦闷到死,虽属很普遍的现象,实则都由不解人生的本质所致。
人生本是一个过程,它的“解决”就是死。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截黄金或一截铁;你要认识每截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
雕塑家和画家的最后目的在于具体的雕像和画图吧?然而倘没有雕塑和绘画过程中所感着的趣味,肯做雕塑家和画家的人恐怕要不多吧。
但是体认过程和“委命”“随他”完全不是一件事。所以过程论的人生观决不是消极的——反之,却是积极的。山核桃要层层地剥才能吃到肉,人要细细地做才能得到经验。(有删改)
1.文章第二、三段的叙述内容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
(2)人生本是一个过程,它的“解决”就是死。
3.为什么说“在动荡的现代,这个原则(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的应用似乎尤其重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说:“山核桃要层层地剥才能吃到肉,人要细细地做才能得到经验。”谈谈这句话的作用。
5.作者说“过程论的人生观”“是积极的”,有“重结果会导致消极”之意,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个人的看法。不能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第二段叙述吃山核桃的趣味,与第三段叙述吃食物的理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津津乐道前者,质疑后者,为提出观点作有力的铺垫。
2.(1)人生的乐趣在于追求和享受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的获得。(2)人生的乐趣本来在于享受追求目标的奋斗过程,达到了目标也就结束了追求的快乐;只要不死,人就应该尽情地体验人生的过程。
3.(1)因为在动荡的现代,即使你的生活得到了解决,也少有暂时的稳定,社会的剧变会使你再次进入困顿的境遇,彻底解决生活问题不过是一种迷梦。因而重过程不求结果,更能让人摆脱生活的苦难。(2)作者的主张不过是为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人们开的一剂暂时可以解脱的药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国家动荡的不满与无奈,对人民生活不安定的深切关怀。
4.(1)与篇首的“吃山核桃的趣味”相呼应,首尾相合,使文章结构严谨。(2)说明过程论人生观是积极的。(3)再次委婉地强化了文章中心观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因为过程论人生观引导人们注重追求过程,弘扬的是奋斗精神,因而是积极的。如果人生观重结果,有可能催人奋进,也有可能使人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甚至使人为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因而人生观重结果,很可能让人走向消极,危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