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解读“考纲”密码 提高应试能力

作者:凌 岚




   理解篇
  
  破解文言实词的对策: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根据所列选项找到实词所在的文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解释词语的基本方法(比如,借助字形、字音来判断词义,借助对文、互文来推断词义,利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借助成语来推敲词义,通过分析语法关系来确定词义,通过分析修辞方法来把握词义,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来确定词义,等等),以此来确定选项。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实词的释义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破解文言虚词的对策与破解文言实词的对策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指出的是,文言虚词的差别有时很细微,解题时需要格外小心。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借助语境。理解一个虚词,不仅要看它所处的句子,还要看它的上下句,有时甚至要看全文的思路和脉络。同时,还要看它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乎”、“也”、“焉”、“者”等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意义和用法就有可能不同),从而确定它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对考查的某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熟知课文中的句子,善于整理归纳,要分清虚实,要注意特殊用法,要善于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另外,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快速作答。
  破解文言句式类题,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题目,采取不同的对策。一般来说,辨析文言句式其实就是与现代汉语的一般句式作比较,从而掌握各种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敲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进行文言翻译时,注意遵循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特殊文言句子的句式特征来。
  
  分析综合篇
  
  (一)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1.形成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意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应考时,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脉络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当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2.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抓关键语句。如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
  3.把握文体特点,依其性质概括中心。
  如文言记叙文,要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旨。
  近几年高考题主要选取人物传记(文言记叙文)片段作为文言文的阅读材料,突出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考题选项则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要注意句子间的关系。
  4.分析题目、尾注,掌握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作者写作动机,然后再结合有关的文学、历史知识分析、概括、评价。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要领
  1.读要有“序”。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粗读文章,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分析关系(比如记叙文段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弄清孰主孰次,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第三步,扫清障碍(文中加点的字、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是理解的障碍,也是文后的命题依据),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有“据”。
  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义及字词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出发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翻译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3.“根”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包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4.“选”要讲“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不过,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也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
  
  鉴赏评价篇
  
  解答本考点类的题目时,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即析意图、看写法、抓关键、查语境。
  析意图。有关历史的文献,大多有明显的倾向性,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立场说,如晋代陈寿作《三国志》,明显是尊魏国为正统;其二借鉴说,如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的写作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三家谱说,如梁启超认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一家谱而已”。可见,有关历史的著作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或时代的烙印,其写作意图当然影响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文中的有关注解、人物、朝代等信息,对我们理解意图、把握内容会有帮助。
  看写法。“写法”就是写作方法。一篇历史文献材料,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安排行文顺序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议论,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看这些写法,抓住文章形式上的显著特点,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文章内涵,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观点态度。
  抓关键。古代历史文献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议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点手段之一。
  查语境。语境即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的多元性,单独看某句话是一层意思,但服务于某个中心,把它放入全文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从语境的角度去考虑,切忌孤立生硬地理解。
  1.分析文章思想内容,要注意文中已给的有关内容,如题目、作者、时代、注释,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人论世,力求全面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看文章表达中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②看对待统治阶级的态度;③看作者的阶级、历史的局限性;④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⑤看作品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2.分析评价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特点、表现方法和语言三个方面。①结构特点:重点看写作顺序、开篇结尾、起承转合、波澜跌宕、抑扬开阖、繁简详略等。②表现方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拟象征、渲染烘托、举譬设喻等。③语言:主要看句式长短,对称对仗、骈散结合、平仄韵律、和谐整齐等。
  本考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由于阅读材料的局限,常常难以设置考题,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不多,但并不是不考此项内容,尤其是非传记性的古代散文多有涉及。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加强,今后的高考还会像2003年全国卷和2004年、2005年湖南卷一样,重新加考此项内容。
  3.评价文言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也就是要达到新课标中“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文章写作的背景和主旨进行评价。
  要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就应抓住文章写作的背景和主旨。只有把握了这些,才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从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方面进行评价。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