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作者:木 公




  清明那天的上午,市长罗同同志在办公楼大门口叫住了我,要我和他一起去五月花烈士公墓。我刚分到这里不久,“五月花”这个很美的名字吸引了我。
  “叫车吗?”我问市长。
  “不用。”他说。
  “骑车去?”
  “步行吧。”
  我们沿着一条明净的小河的河岸向东走去。天气很好,清明节,被大自然的巨手镶嵌在嫩绿和鹅黄的色彩中。我们走得不快。我很兴奋,市长同志却显得十分平静。
  “我戴红领巾的那阵子,每逢清明,都要去扫墓的。”我说。
  “是。以前……这是一个传统。”市长说。
  “现在,好像……”我看见市长面部难以察觉地抽动一下,突然把话截住了。
  “好像什么?”他转过头来问我。
  “好像去的人不多了……”我声音很低地回答。
  “会多起来的。”
  我们不再说话。
  “您怎么突然要去公墓呢?”我抵不住沉默,又问道。
  “突然?噢,我是突然想去……看看……”
  我感到自己问得荒唐,有点儿不安了。市长投来一束并不介意的目光。我给自己鼓了些勇气,决定再对他提出几个我琢磨过多次的问题。
  “罗市长——”
  “嗯。”
  “您为什么还不搬进市府的首长楼里去?”
  “我拿不起房租。”他笑笑,说。
  他不愿告诉我,我心里想。我接问道:
  “听说您在省里当过副部长?”
  “嗯。”
  “那您为啥要求来这个边远小城当市长?”
  “这里空气好。”
  没法再问!但我不死心:
  “您的独生女儿下乡时嫁在农村了,是吗?”
  “嗯。”
  “怎么不安排她在城里照顾您呢?”
  “我专门留她在乡下给我种菜呢——我这人很自私的。”
  我不再问什么了。
  五月花烈士公墓到了。
  墓地被松柏树守护着。地上萌生了茸茸的草芽儿。墓地中心有一块青石巨碑。我们朝那里走去。
  石碑上赫然刻着“黑流河战斗殉难烈士纪念碑”一行字。下面刻满了烈士的姓名。我一个个看下去。忽然,一个名字跳进了我的眼睛——“罗同”!我被震动了,回过头看着表情肃穆的罗市长。我充满敬重地问:
  “和您重名?”
  “不,就是我。”
  “我不明白……”
  “三十七年前我们在这里打过一次恶仗,当时我是副营长。我带领的一百六十七名同志在突围中全部牺牲了,当然,也包括我……后来,我苏醒了,是被大雨浇醒的。我发现自己还活着,只是肚子被炮弹皮炸开了。我拼命往前爬,老乡的担架把我救了。在兄弟部队医院里我活了下来。可是我所在部队的同志们却以为我牺牲了……解放后,在这里建立纪念碑,把我的名字和死去的同志们刻在一起了。你来看——”市长指着石碑告诉我,“这个刘二牛,他是个大个子机枪手,忒勇敢,我们都叫他‘牛歪把子’;这个鲁新刚是个通讯员,好机灵的一个小鬼头,才十七岁;这个马光是个排长,读得一肚子好诗文……”
  我眼里涌满了泪水。
  市长又说话了:“解放后,我和一位诗人一起来这里瞻仰公墓。那时正是五月,满地开着黄的、红的蒲公英和别的什么花,那诗人便说把公墓叫作‘五月花烈士公墓’吧。就是那天,我才看到碑上有我的名字。我痛苦了一场。能和那些死去的战友们在一起我真幸福……”市长的声音有点儿哽咽。我感到血在胸膛里激荡。
  过了几分钟,市长问我:
  “你说,一个死去的人会不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种种要求?”
  “不会。”我小心地回答道。
  “会不会要好车坐,好房子住,要当大官,要利用权力搞特殊?”
  “不会。”
  “是的,不会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死人——和我的那些战友一样——死了三十多年了。现在你看到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们派来为人民做事的仆人——是一个灵魂——你懂吗?”市长问。
  “懂了!”我说。
  
  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导读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说其优秀,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很值得借鉴:一是人物塑造,二是情节构思,三是表现手法。
  首先,我们来认真审视一下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正面人物形象。正如他所说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们派来为人民做事的仆人——是一个灵魂……”,市长罗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那种崇高的品德:他身居要职却不搞特权、不计名利,他不在省里当副部长,偏来边远的小城任市长;他不搬进市府的首长楼,偏安于普通民房;他还让女儿远嫁农村,一辈子呆在乡下与土地打交道……也许他还有很多很多为人所称颂的事,限于篇幅作者只点出上述三点。然而,仅此已足以展现一个优秀干部拥有的品质与个性。他没有任何过高的欲望,只希望默默奉献,捧出他那颗炽热的为人民服务的诚心,这正是一位共产党员应有的义务与职责。罗同做到了,所以他的形象光辉而高大。
  其次,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值得细细品评。故事一开始,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罗同市长为何无缘无故地要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而随后途中涌现的一连串问题,则更让人疑惑,他怎么与一般“当官的”会有如此大的反差,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借他讲述的一段往事,才让人豁然醒悟过来。结局有些悬,“出乎意料之外,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也正是其吸引读者的地方。虽说虚构该故事本身“人为性”痕迹强了些,但并不影响其表现力。
  此外,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进而展示人物的个性,这种表现手法也是这篇微型小说的成功之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