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菩提树下

作者: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呢?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几个春天?
  又坐熟多少夏日?
  当你来时,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雪既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騞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趺者的跫音已远逝
  唯草色凝碧。
  
  【导读】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心如明镜(心里藏着镜子)的人,他甘愿忍受清贫(肯赤脚踏过他的一生),能在世俗欲望和内心平静之间收放自如(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愿意不为人所关注,忍受寂寞(只有半个面孔),且对于真理有着执著追求的悟道(冬季中草色凝碧)。
  对于作者所塑造的这一形象,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应该有所启示的。“悟道”也许听起来离我们有些遥远,无论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成长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可能是自己没有刻意的去思索,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领悟我们各自的“大智慧”,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
  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人们都在忙碌,更多的是在“做事”,却没有为自己留下太多的时空去“想事”。有时我们也需要,坐在菩提树下悟一悟自己的“道”。虽然这样做会显得很寂寞,也许与“积极入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但是也只有这样,只有经历过这一心灵磨练的过程,才能达到如诗中所言的境界的提升,即使这个过程会难以忍受,十分痛苦。
  作者在诗中提出的三种境界,笔者认为他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层次:第一层:见雪是雪,见己是己。处于这一层次的人,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他们只为自己的生存而活,就像为搬运食物而忙碌不停的蚂蚁一样,而他们则占据了社会的大部分。第二层,雪既非雪,己既非己,处于这一层次的人,见外物与己同体,他们不光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而活,他们也是我们这一社会的杰出代表。第三层,“雪还是雪,你还是你”,明见外物本体,经历过大风大浪,是是非非,对事间万象万物了然于胸,从容应对,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诗的赏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首诗能够让读者领略一个现代参评悟道者的形象,启迪我们应该适当放下手中的俗务,去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忍受寂寞,唯此才可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