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鉴赏短文的写作技巧

作者:文灵君 项 生

美,使得我们实在无法指责他的一言一行。然而不知他是否想过,古往今来的喜不逢时者,又岂是他一人?虽有失公平,我更愿意以其后人举例。例如苏轼,一生的坎坷又哪里比陶渊明少?命运的艰辛只能磨灭掉幻想与奢望,如若社会理想的主体被消磨殆尽。却不能全部推责于境遇的不公。“当仕则仕,不以为嫌;当隐则隐,不以为高。”苏轼敬重陶潜,但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虽无“周公吐哺”的野心,指点山河的功绩。但他至少有西湖畔的苏堤,有黄州百姓的传名。一块宝玉被当作零件在僵硬的政治机器上拆来拆去,虽则可惜,但并不曾因此有过半点玷污!
  陶潜有他选择的自由。但他忘了他的文化责任。可悲的是,自古以来,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与其有着相同的病症。这种“渎职”的后果是什么,也许余秋雨先生的评价最为准确:“个人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我更想说,这是对知识、文化、才干的一种霸占,或者说是一种“赊欠”,正如陈省身先生对其学生吴文俊说:你读的书不少了,你该还债了!
  陶渊明的选择,可以是其人格的证明,是其志趣的所向,但决不是道德的典范。也许出于历史的机缘,它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若要向前构筑。决不是千万个陶渊明便能堆成的。毕竟,归隐不是高洁,逃避定无出路。“归去”之人,还望“来兮”!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对《莫逃菊之下》这篇文章进行赏析,300字左右。
  (1)陶潜与苏轼同为文人,但所选择的道路并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试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莫逃菊之下”是什么意思?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
  简评:
  此题属于给定范围题,需自己选题后拟题。审题分析可知,(1)题要求赏析的是人物,(2)题赏析的是结构,(3)题则是主题,根据文意可分别拟题为:
  (1)当仕则仕,当隐则隐
  ——评陶潜与苏轼的人生道路
  (2)欲抑先扬,似褒实贬话陶潜
  ——析《莫逃菊之下》的结构特点
  (3)“归去”之人,还望“归来”
  ——析《莫逃菊之下》的主题思想
  例文及评析:
  欲抑先扬,似褒实贬话陶潜
  ——析《奠逃菊之下》的结构特点
  本文由颂扬褒赏陶潜——其心志、诗文、生活态度起笔,紧扣普通人的心理。随即急转,巧妙设疑:“他还做过什么”。一句“他成就了自己的‘圆’,然而离‘满’字却差得没有边际了”,完成了全文欲抑先扬这一整体性大转折。(总写扣题,亮出观点)
  接着作者作深层剖析,指出陶潜的不满就在于“社会理想的主体被消磨殆尽”,“全部推责于境遇的不公”,并以苏轼为例,相似的社会氛围,苏轼走的是一条相对积极的道路,至此作者的褒贬态度和价值取舍已十分彰明。在此基础上。文章由特例个案分析上升为普遍性层面探究:陶潜们“个人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其选择是对知识、文化、才干的一种霸占。其做法是忘记了文化的责任。行文至此完成了对前文的分析与挖掘,也很自然地得出“归隐不是高洁,逃避定无出路”,倡导与呼唤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扣准观点进行叙一析一评,引用原文的关键语句作为自己文章的论据,阐述观点)
  全文先抑后扬,似褒实贬,层层深入,构思稳健而严谨。(总结,呼应。恰当正确地使用术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