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浅谈古诗的层次划分

作者:许建一




  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Ⅰ)的第12题,涉及了诗歌的层次划分。划分诗歌层次,有助于对诗歌写作脉络的把握、诗歌内容的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和散文一样,一般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起,是开始;承,是承上;转,就是转折;合,就是收合、结束。
  在律诗中,起承转合一般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第一、二句为起,三、四句为承,五、六句为转,七、八句为合。例如,杜甫的五律《月夜忆舍弟》一诗:“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的头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浓重悲凉的气氛。为写月夜里忆舍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为起;三、四两句,点明时令,描写月景,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突出在战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故乡的感怀,为承;五、六句为转,是说,月圆之夜,本应在家乡团圆的弟兄,却飘零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亲人生死难卜;最后七、八两句。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意料,抒发了内心的忧虑,照应开头内容。收合全篇。
  在绝句中,起承转合一般以一句为一个单位。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我们看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的第一句为起。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做补充描写,以行人绝迹再次突出秋夜的特征。第三句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对村夜萧条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应该是转。最后一句是第三句的继续。大自然的美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对如此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完成了感情的变化,收合全诗。
  不过诗人对于起承转合的规律也有灵活的运用。如文天祥的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就不同于一般。诗的第一、二句以感叹身世、关注祖国命运作起。第三、四、五、六句是承。具体叙述个人的“身世沉浮”和艰难的抗元斗争。最后两句是转,而这一转非同寻常.是由低沉的情绪转到高昂的情绪,也含有合的意思,表示要以身殉国,恰好和开头的感叹身世、关注祖国命运照应,合起了全诗。
  在古体诗中,诗人的思路也多暗合了起承转合的谋篇规律。比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的一、二句从遥望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三、四、五、六句,承接“河汉女”,写想象中的织女寂寞的相思之苦。七、八句转而提出问题,揭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最后,九、十两句收合全篇,写牵牛、织女虽相隔一水,却只能相视而不能相会,反映出爱情横遭压制的痛苦。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