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答指津

作者:张心好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为浅易的文言文语断句”是个真正能体现考生能力的新题型。能否准确断句,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的形成。因而,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够达到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年又多了个辽宁卷,而2006年则增加到包括广东卷和福建卷在内的4套试卷,分值为2-5分。由此可预测。2007年将会有更多单独命题的省市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是:弄懂语段大意。找准断句标志。
  首先,通读要求断句的语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把握一些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1.抓住标志性词语。先说实词。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遇到名词、代词做主语的时候,就在其前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其后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它们的前后大都不能断开。再说虚词。“盖、夫、若夫、至若、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假(假使)、故、则、然则”等,常常用在句首,它们的前面往往要断开;“也、矣、尔、欤、焉、哉”等都是句末语气词.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都不要断开。还有较特殊的,如“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
  2.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者,……也”,“……乃……”等典型的判断句式,“为……所……”,“受……于……”等典型的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典型的倒装句式,“无乃……乎”。“安……哉”等典型的疑问句式,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要想准确断句,也要对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心。
  3.利用修辞手法。如顶真,其特点是上递下接,首尾同字(词),断句时需注意这样的句子。再如排比、对偶、对比,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一特点,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4.了解文史常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断句也会有帮助。
  5. 利用语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好处。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明白,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
  
  古文断句歌
  “曰”后冒(:),“哉”后叹(!), “于”、“而”一般正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表示一句完(。)。
  “也”、“者”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考题精选
  1.(2006年高考广东卷)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解析]
  这段话是《杜环小传》的作者宋濂用对比的手法所发的议论。宋濂认为,所谓的朋友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大多是背信弃义的。而杜环则不然,他比古人称赞的忠义烈士还高尚。弄懂了大意。断句时还要抓好关键词和标志词,如名词“人”、代词“吾”和连词“况”、“虽”等的前面要断开.句末语气词“矣”、“乎”等和“曰”的后面要断开。
  答案: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2006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解析]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惠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3.(2005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峰 寺 间 其 境 胜 绝 又 甲 庐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乐 天 见 而 爱 之 若 远 行 客 过 故乡 恋 恋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 寺 作 为 草 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解析]
  第一段介绍秀美庐山上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的胜景,第二段写诗人白居易恋恋不舍在峰寺间建草堂。对第一段的断句注意利用顶真修辞的特点和“介”、“其”、“又”等用于句首的词,对第二段的断句要抓好“太原”、“若”、“因”等用于句首的词语。
  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4.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入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解析]
  这是众所周知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原文,大意不难懂,题目是选出其中的5处要求断句。第一处很容易把“胡人”连在一起而误,注意动词“入”的宾语只能是地而不能是人,而且整句是个因果复句。这就不会出错了。第二处也是因果复句,用于句首的名词“人”字前要断开。第三处“富”的宾语“良马”后肯定要断开,“好骑”与“堕”无法连在一起,要断开。第四处说了两种情况,一是作战情况,二是死亡情况。二者之间当然要断开。第五处注意顶真修辞和四字短语的整齐排列。就很容易断句了。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5.(2006年高考辽宁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束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乡里人管彦年轻有才,还没出名,王裒却认为他一定会发达,就提拔他并和他做朋友。两家孩子刚出生时,就互许婚姻。断句时需特别注意用于句首的名词“裒”、“男女”和副词“便”等。
  答案: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士各始生/便共许为婚(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l处扣1分)
  6.(2005年高考辽宁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对峙,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求减员。对这段话断句,一要注意在用于句首的名词“郭崇韬”、“主者”前断开,二要注意“一日”是个表时间的词语,停顿较长,它的前后都要断开。
  答案: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